![]()
“不接催收电话会被起诉!逾期一天征信就烂透!” 打开短视频平台,类似的警示内容总能精准推送到用户眼前。博主们手持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的道德令牌,将网贷逾期的后果渲染得触目惊心,却在网友追问 “被骗谁赔” 时集体沉默。这场裹挟着焦虑与疑点的舆论风暴,正在撕开网贷催收行业的灰色裂缝。
特别是近些年来,短视频类型的“催收科普”似乎成为了新的流量密码,据反诈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因 “仿冒催收” 被骗的金额超 12 亿元,其中 72% 的受害者表示曾看过类似的催收警示内容,正是这种 “必须配合催收” 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放松了对身份核验的警惕。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博主与第三方催收公司存在隐秘合作,其推荐的 “还款渠道” 本身就是诈骗道具。
面对 “被骗是否赔偿” 的灵魂拷问,这些博主的回避姿态耐人寻味。有的删除质疑评论,有的用 “自行辨别” 搪塞,没有一人敢给出明确承诺。这种只享流量红利、不担信息责任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公众信任的透支。
最关键的是,负债人的父母、亲属好友以及他们手机通讯录、通话记录里面的联系人经常接到所谓的“催收电话”,然而,当他们接到这类电话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恐慌,但冷静之后会发现诸多疑点:对方能准确报出姓名和欠款平台,却无法提供债权人授权文件;要求转到私人账户还款,却拿不出正规催收资质证明。
说实话,这并非个别现象。《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十四条明确禁止 “虚拟拨号、改变主叫号码” 等违法设备的使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购买网贷逾期人员信息后,利用改号软件伪装成平台客服,精准实施诈骗,在看到这个,谁敢保证负债人和他们有关联的人接到的“陌生电话”是催收的电话呢?
河南新乡的徐先生通过私信方式给我们留言称,自己多年前确实办理过一笔手机分期贷款,也因个人资金周转问题出现过逾期。“当时逾期后,催收电话就没断过,那些话术听得我心慌,后来凑钱赶紧还上了,2019 年拿到结清证明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事总算翻篇了。”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结清证明并没有成为 “免打扰符”。从 2020 年开始,陌生的催收电话再次找上门,“一开始我以为是打错了,说我早就还清了,结果对方报出我的身份证号、当年办理分期的手机型号,还说我有一笔‘逾期尾款’没结清,不还就影响征信。”
起初,徐先生以为是个别催收公司信息滞后,可随着时间推移,催收电话愈发频繁,有时一天能接到四五通,甚至在深夜、凌晨响起。“有一次我正在给客户送货,催收电话打过来,我没接,紧接着就收到短信,说要联系我家人和单位,让我‘掂量后果’。” 徐先生无奈地说,这些电话和短信,让他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严重干扰。
说实话,“要不是这些催收天天骚扰,我根本不会想着去核对当年的还款记录。” 徐先生说,在持续的骚扰下,他终于忍无可忍,翻出了当年的分期合同、还款流水和结清证明,一笔一笔重新计算债务。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让他惊出一身冷汗。“当时买的手机市场价才 2000 多块,我办的是 12 期分期,每期还 300 多,算下来总共还了快 5000 块,比手机原价多了 3000 块!” 徐先生拿着计算结果,既愤怒又不解,“按这个金额,我都能买两部同款手机了,这利息和手续费也太离谱了。”
他仔细核对分期合同,发现合同中关于利息、服务费的条款模糊不清,“当时办理的时候,工作人员只说‘每月还几百块很轻松’,根本没详细说总利息是多少,现在一看,这些隐性费用加起来,比本金还高。”
最关键的是,在发现多还 3000 元后,徐先生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年办理分期的公司,要求返还多收的款项。“我把还款流水、结清证明都发给他们了,清楚显示我多还了钱,可对方客服说‘分期合同就是这么约定的,不存在多收’,还说我当年逾期产生了违约金,这笔钱是‘合理费用’。”
徐先生反驳,逾期违约金在 2019 年结清欠款时已经一并缴纳,结清证明上也明确写着 “所有款项已结清,无任何未偿债务”,可对方始终以 “需核实”“按合同执行” 为由,拒绝返还多收的钱。
更让徐先生崩溃的是,此后每当有催收打电话催款,他就立刻联系分期公司,“我让催收找平台核实,也让平台管管这些催收,结果两边跟踢皮球一样。催收说‘是平台让我们催的’,平台说‘这些催收不是我们委托的’,我的目的很简单,要么让催收停止骚扰,要么把多还的钱退给我,可到现在,哪件事都没解决。”
徐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在网贷行业中,“结清后仍遭催收”“隐性费用过高”“维权无门” 等问题,早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根据《民法典》及《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且借款人结清全部款项后,平台应停止催收行为,不得再以任何理由要求借款人还款。
徐先生手中的结清证明,本应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证据,可在实际维权中,却成了 “废纸一张”。“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找平台协商,对方敷衍;找监管部门投诉,流程复杂,反馈也慢。” 徐先生无奈地说,“我承认当年逾期有错,但这不是平台多收钱、催收无限骚扰的理由,难道消费者遇到这种事,就只能认栽吗?”
截至发稿前,徐先生仍在频繁接到催收电话,而分期公司关于多还款项的返还问题,仍未给出明确答复。我们也将持续关注此事进展,同时提醒有类似经历的消费者:办理网贷分期时,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留存还款凭证;遭遇违规催收或不合理收费时,及时收集证据(如通话录音、短信截图、合同文件等),通过 12315 平台、银保监会投诉渠道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因 “怕麻烦”“怕维权难” 而选择沉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