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近些年来制造业宁可往东南亚迁移,也很少往我国中西部迁移,舍弃国内跑到陌生的国外,这些企业为何对“往外走”情有独钟?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推手,以前车间里轰鸣的机器和工人忙碌的身影,奏出了我国经济腾飞的交响乐。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打包生产线,从国内迁往东南亚国家。为何这些企业宁可出国到陌生的地界重起炉灶,也不愿留在国内迁往中西部地区建厂?
![]()
制造业搬迁,不去西部远走国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些年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过程中,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没有选择中西部地区,反而到东南亚建厂。
放弃国内熟悉的政策和环境,反而跨越国境跑到东南亚国家去重起炉灶,这不是一两家企业的选择,而是制造业企业的普遍现象。
![]()
富士康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深圳、郑州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工业园之后,近些年来新建生产线,没有选择大陆其他城市,反而跑到了印度新建工厂。
始料未及的是,印度工人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工作效率低良品率差,纪律性也不强甚至还动不动就罢工。
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富士康只能做两手准备,一边安排大陆工厂高管到印度加强管理,一方面让印度工人到深圳进行培训。
![]()
富士康是一家台资企业,对大陆本就没有什么感情,在一些大城市发展遇到压力时,选择国外建厂还能勉强让人接受,我国一些本土企业,把生产线往国外搬迁,就让人有点难以理解了。
我国光伏产业的众多生产线,近年来从国内迁往东南亚地区的有很多,另外还有一些国产手机品牌,也纷纷将生产线迁往国外。
![]()
小米、OPPO等手机企业,就在印度新建了大量生产线,尤其是前者还被印度刻意针对,面临巨额罚款,在印度多年经营成果一朝成空。
就算是这样,很多制造业企业依然前仆后继地往国外跑,宁可到陌生的国家从头再来,承受着巨大的政策风险,也不愿往我国中西部地区搬迁。
![]()
国家正在努力开发中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推进了好多年,也给出了众多优惠政策,为何就不能吸引企业入驻呢?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中西部地区到底差在哪里?为何众多企业宁可选择国外也不去中西部发展。
![]()
制造业外迁的表面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大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经过几十年发展之后,情况出现了新变化。
国内率先发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而企业都是追求利润的,尤其是内卷严重的制造业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就加速撤出沿海地区,往东南亚地区转移。
![]()
如今的东南亚地区,就如20世纪90年代的我国,有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工资水平普遍不高,这就给制造业企业提供了良好基础。
以越南为例,35岁以下的劳动人口占比超55%,平均月薪只需要1800-2200元,虽然技能一般干不了太复杂的活,但简单的流水线组装还是没问题的。
![]()
从我国迁出的企业,搬到越南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成本,表面看起来确实如此。但现实情况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工成本也不算太高,而且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不比国外劳动人口的竞争力差。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产业工人具备更好的敬业精神,从来不会像外国工人一样,一言不合就搞罢工,有个稳定的工作,大部分人都会很珍惜这个机会。
![]()
还有一个说法是我国近些年来产业升级,中国制造要给“中国智造”让路,全国各地都在“腾笼换鸟”,淘汰的产业在国内无法继续立足。
我国确实在努力推动产业升级,但这个政策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方推行不同的政策,也没有要求中西部地区直接对标沿海地区,毕竟发展水平有差距。
![]()
西部地区依然愿意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但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却不愿意往中西部地区走,甚至一些企业来到了西部地区,经营没多长时间又会离开。
人工成本、产业升级这些都是表面原因,根本不是制造业不愿往西部地区走的根源,一些被忽视的细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
不选中西部的真实原因
国家政策在往中西部地区倾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让企业不得不放弃中西部地区,转而往国外发展。
首先就是运输成本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先发优势,建立起了完善的配套产业,海陆空交通也比较便利,甚至一个城市就能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
而在西部地区,因为历史发展问题,没有形成配套产业,终端制造企业搬到了西部,却找不到配套的零部件,从东部地区运过来,物流成本又非常高。
制造业本身内卷严重利润微薄,如果因为运输问题增加成本,竞争力立马下降一大截。中西部地区产业不完善,这类问题无法避免。
![]()
其次,交通不便制约企业发展。能顺利生产出产品并销售出去,这才是一个完美的闭环,而西部地区的交通状况是一个极大的阻碍因素。
海陆空运输,各方面都不如东部地区方便,产品制造难往外销售更难,企业又为何要主动跑到西部自讨苦吃呢?到东南亚交通便利的地方建厂它不香吗?
![]()
广西贵港能留住电动汽车工厂,靠的是平陆运河便利的航运系统,企业生产的电动车可以沿着水路轻松运到东盟,运输成本比内陆地区低15%。
第三,政府部门缺乏服务意识。云南一家五金企业想扩大规模,需要预先进行环评,结果跑了五个部门用了半年时间没搞完。
![]()
最后企业实在没办法就搬到广东佛山,同样的环评审批,只用了一个周就完成所有手续,这就是政府部门意识的差距,一个是管理型政府,一个是服务型政府,哪个更有吸引力一目了然。
一两项问题还可以克服,如果问题太多,就失去了对企业的吸引力,中西部地区恰恰就存在诸多问题,最终导致沿海地区想迁移的企业,宁可跑去东南亚也不往中西部地区走。
![]()
如何加速西部发展
中西部地区的现状不是一两天时间形成的,想要改变自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针对制造业宁可往国外转移也不去中西部的现状,确实需要直面其中一些问题并进行纠正,譬如政府部门的定位问题等。
![]()
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这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如果还是抱着以前的老观念不放手,以后必然会遭受反噬。
更重要的是,这个转变并非只有利于招徕制造业企业入驻,在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中,也同样大有裨益,毕竟良好的营商环境主要依靠政府部门来营造。
![]()
至于交通运输问题,这个并非随便一个决策就能轻易改变的。我国被称作基建狂魔,但面对复杂的地理条件,基建狂魔也未必能解决一切问题。
所以就交通方面而言,这个短期内未必会有大的改善,中西部地区目前也整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变交通不便的现状。
![]()
制造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不过制造业存在一个无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在我国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的阶段,大量制造业往东南亚国家跑,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受这一因素影响。
![]()
我国目前已经过了“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的阶段,对制造业要求之严格绝对是史无前例,因此中西部地区也未必适合这些制造业。
西部要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目前西部地区生产能源,支持东部发展就是不错的布局。
![]()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清洁能源,无论是光伏、水电还是风电,都有巨大的潜力,西电东输工程,就能给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另外,我国西部紧邻着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进入我国,第一站就在西部。低廉的能源价格,就是承接东部地区耗能大户的条件。
“西数东算”工程就是典型代表,还有众多互联网企业,将服务器布局在西部地区,这都是低价能源带来的竞争优势。
![]()
制造业并非唯一的产业,西部地区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把最适合自己的产业引入进来,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