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写下这句诗的,竟是被骂了千年的 “五朝宰相” 冯道。日本知名史家砺波护经典著作《冯道:乱世的理想与人生》,为这位争议人物 “卸妆”。
他历仕五朝八姓十一帝,官居高位三十年,被司马光斥为 “无节之臣”,却让李贽赞其 “安民养民”。本书剥离厚黑学滤镜,还原冯道在五代乱世中的挣扎与坚守 —— 是无奈妥协,还是以一己之力维系秩序?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想读懂乱世生存智慧,这本佳作都值得一读!
![]()
本文摘编自《冯道:乱世的理想与人生》
有删减
FENGDAO
耶律德光与游击战
文 / [日] 砺波护
率领大军一鼓作气南下的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于开运四年(947)元旦,接受了少帝的投降,在后晋百官的迎接下进入开封城。
他先将少帝降封为负义侯,又将其迁至黄龙府。黄龙府曾是渤海国的扶余城。耶律德光又将东京开封府改为汴州,以辽为国号,改元大同,并将恒州——原来的镇州升为中京府。此外,耶律德光还命官吏皆遵循晋制,自己也改穿中原的衣装。
![]()
▲耶律德光,图源网络
威胜节度使冯道在邓州得知后晋灭亡的消息,立即启程赶往耶律德光所在的首都汴州。这是二人时隔八年的再会。上一次,冯道以宰相的身份出任外交使节,前往位于严寒之地的契丹西楼;这一次,他则以一位老年节度使的身份出现在驻军总帅的面前。当时的冯道已经六十六岁。耶律德光责备冯道在后晋时毫无政绩,冯道默然无语。于是,耶律德光又问道:“何以来朝?”冯道答道:“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讥讽他道:“尔是何等老子?”冯道平静地答道:无才无德痴顽老子。(《新五代史》卷五四)
听到回答的耶律德光非常高兴,命冯道为太傅,作为顾问在枢密院侍奉。即便只是徒有其名也好,冯道在异民族契丹政权的统治下,以太傅的身份确保了自己拥有相当于宰相的地位。冯道好似拥有不死之身一般。
![]()
▲冯道
后晋少帝断绝与契丹友好关系之时,宣徽北院使刘继勋是参与决策的重要人物。此前冯道调任邓州节度使,刘继勋作为冯道的继任,出任同州匡国军节度使,后因耶律德光进入汴州,他也匆忙返回了朝廷。耶律德光想要对他追责,此时冯道也在殿上,于是刘继勋指着冯道说道:“少帝在邺,道为首相,与景延广谋议,遂致南北失欢。臣位至卑,未尝措言,今请问道,道细知之。”刘继勋拼命想将主战的责任推到冯道的身上。然而耶律德光并没有被他的话迷惑。
926年九月,耶律德光在父亲耶律阿保机死后继承契丹国主之位,这一年是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从此之后,他始终密切关注中原的政治情势,对于其间几乎没有离开宰相之位的冯道的行事风格了然于心,无须其他人另行说明。耶律德光听闻刘继勋的辩解之词,这样说道:
此老子不是好闹人,无相牵引,皆尔辈为之。(《旧五代史》卷九六)
刘继勋不敢再说什么。当时,刘继勋身体不适,从症状来看应该是中风。耶律德光说北方地凉,到那里自会痊愈,于是命人给刘继勋戴上枷锁,送往黄龙府。
另一方面,晋昌节度使赵在礼原本也打算入朝,从长安启程前往开封,却在途经洛阳时听说了刘继勋之事,大惊失色之下自缢身亡。
耶律德光听说了赵在礼之死,于是释放了刘继勋,但后者却因戴枷之辱羞愤难当,最终郁郁而终。
攻陷汴州开封灭亡后晋的耶律德光,企图长期占据当地,进而统治中原。值得一提的是,他违背了用中原人统治中原的旧原则,允许契丹骑兵部队在本地征用粮食。这些军队开始劫掠各地村落,如遇反抗,无论男女老幼,尽数屠杀。这种做法也叫“打草谷”,本意是收割稻谷。
中原百姓在异民族契丹的逼迫下陷入绝境,于是开始殊死抵抗,大家聚集在一起结成了自卫集团,袭击契丹任命的地方官或契丹守备军。契丹人则展开了更疯狂的报复性虐杀,凡是契丹军经过之地,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悉数沦为废墟。不同于单纯的内乱,这里展开的是一幅惨烈的民族斗争地狱图。
![]()
▲胡瓌《出猎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实从一开始,南征就遭到了以耶律德光的母亲应天述律太后为核心的保守派的反对,尽管如此,耶律德光依然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实现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某天,耶律德光问冯道,如何才能拯救天下百姓?冯道答道:
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旧五代史》卷一二六)
请求耶律德光停止杀戮。时人无不称赞冯道,认为正是他的调解起到了作用,契丹才没有将中原之人全部屠杀。
当时,身在北方军事基地晋阳的节度使是刘知远。他曾因后晋少帝即位一事与少帝及朝廷掌权者景延广产生龃龉,同时又担心对契丹的外交方针过于强硬,很可能会带来危险,于是暗中铸造兵器、扩充军队,以备万一。像他这样实力强劲的军阀,面对契丹的大举入侵却选择了袖手旁观,这也是后晋灭亡的原因之一。耶律德光灭亡后晋统治中原后,刘知远也在二月十五日于根据地晋阳称帝,国号为汉。虽然他与后唐皇室一样出身于突厥系沙陀族,但因以刘为姓,于是自称汉人。刘知远即后汉高祖。
![]()
▲刘知远(见《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然而高祖并没有立刻出兵中原,而是向其他地方军阀发出檄文,煽动他们一起反抗契丹。作为北方民族的契丹军难耐酷暑,入侵开封是在严冬时节,随着天气转暖,许多人开始思念北方平原。再加上中原人民的游击战日益激烈,耶律德光最终决定率军北还。当时距离他进入开封还不足三个月,契丹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可谓彻头彻尾的失败。
耶律德光从中原撤退的同时,还带走了为数众多的官吏、女官、宦官、手工业者和学者,以及包括图书、礼乐器等在内的大批传世文物。三月十七日,跟随耶律德光离开开封的汉人官吏与军士各有数千人之多。冯道当时也在这支北还的队伍中。出身契丹后族的萧翰作为汴州宣武军节度使,留在当地负责后续事宜。
契丹带走了开封城内所有的财货。此前,曾有数百名契丹守备军在相州被杀,作为报复,北归途中,契丹军屠杀了相州所有的男子,并将妇女作为奴隶带回国去。据说,契丹军甚至将幼儿抛向空中,以刀劈杀取乐。后来,当中原的官吏再次进入相州时,发现了超过十万具遗骸,仅有七百人幸免于难。这仿佛是三百年后成吉思汗血洗花剌子模的预演。类似的悲剧在契丹军所到之地反复上演。被折磨到这种地步,中原人民只能奋起反抗。各地爆发的游击战最终使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不得不率军北还,这也使得中原人民更加自信。
![]()
![]()
《冯道:乱世的理想与人生》
![]()
作者[日]砺波护
译者郑淦
当当购书链接
京东购书链接
博库购书链接
图书简介
本书详细叙述了冯道(882—954)充满争议的一生。一方面,冯道生逢唐末五代乱世,历仕五朝(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八姓(后唐庄宗、明宗、末帝各一姓,后晋石氏,辽耶律氏,后汉刘氏,后周太祖、世宗各一姓)、十一位天子,官居高位三十年,出任宰相二十余年;另一方面,冯道匡谏君主,关怀民生,发展文化事业,在乱世之中努力维持秩序。这其中有无奈妥协,也有争取与坚守,冯道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乱世中的理想与人生。
![]()
![]()
[日]砺波护
(1937—2024)
曾任京都大学教授、大谷大学教授等。主要研究中国政治、社会、宗教史。著有《隋唐佛教文物史论考》《唐代政治社会史研究》等。
![]()
郑淦,先后在浙江大学、京都大学就读,博士在读中。研究方向主要为宋代社会史、宋代民间信仰等,曾在《东洋史研究》上发表相关论文。译有《风流天子与君主独裁制:北宋徽宗朝政治史研究》。
↓ 点击名片,关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