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北方战火未熄,五代十国的天下硝烟弥漫。
就在刀光剑影的乱世里,东南一隅却独自安然——这里是吴越国。
它的开国之君钱镠,不是生来贵胄,而是一个卖私盐的草莽少年。
他不争天下,只求百姓有饭吃;不夺帝号,却修海塘、筑堤坝,让江南不再被潮水淹没。
乱世中,他用一己之智,保全了一方乐土,也让“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成为千古流传的声誉。
![]()
乱世出身——从盐贩到诸侯
唐末的江南,乱而不废。中原烽火连天,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而钱塘江畔却有一个年轻人,在命运的泥泞中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他叫钱镠,出身寒微,家境贫寒。自小就知道自己家境贫困的他,在成年后便成了挑着盐袋在市井奔波的贩夫。
盐贩的身份并不光彩,甚至常常被驱赶、勒索。
但也正是在这种夹缝里,他练出了两样东西——胆识与耐性。
在那种以刀为令、以乱为常的世道里,胆识让他敢出手,耐性让他活下来。
875年,唐末战乱频繁,年轻的钱镠被裹挟进军伍,投靠杭州镇将董昌,从此走上了另一条路——从盐贩到战将的转变,几乎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乱世出身。
钱镠在军中迅速崭露头角,尤其是在黄巢起义时打得黄巢一度不敢进攻杭州。
钱镠自然也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与此同时成为董昌的心腹。
![]()
可乱世的忠诚,往往不过是权力的过渡。
几年后,董昌恃功自傲,自称“越王”,欲图割据。
钱镠洞察大势,明白此举将引火自焚,遂暗中与唐廷联络,出兵平叛。
董昌兵败被擒,唐昭宗大喜,赐钱镠铁券丹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封镇海、镇东节度使。
这份铁券,是唐朝对地方强人的笼络,也成了钱镠立国的护身符。
他从此执掌两浙之地。北方的藩镇都在互相攻伐,而钱镠却在吴越境内收兵罢战,修堤筑塘、劝民耕织。
他深知:“民穷则国危。”
因此,他治下的杭州不再是烽火边城,而成了江南最安稳的城市。
可以说,钱镠的崛起,是“五代十国中最清醒的一次起兵”。
他并非以篡国之心起事,而是以自保之意立国。
他没有急于称帝,只求“保境安民”;他不纵兵掠地,只修水利、兴农桑。
正因如此,在群雄并起、帝号纷立的时代,唯有吴越国长治久安。
在唐末到五代的动荡中,他的出身成了最强的对照:
别的诸侯多半是门阀子弟、戎马宿将,而他,一个挑盐出身的布衣,靠着智慧与耐性走到诸侯之位。
乱世之中,许多人靠屠戮得天下,而他,靠的是节制。
到了907年,唐灭,后梁立。中原改朝换代,江南群雄相继称王。
钱镠的部下多次劝他登基称帝,他只是笑道回绝。
![]()
保境安民——他不打天下,却救了江南
五代十国的史书里,几乎每一页都写满了血。
朱温弑唐哀帝、李克用父子攻梁、杨行密、王审知、马殷、刘隐,各自割据成国,杀伐不止。
可就在这片四分五裂的版图里,东南一隅却静如镜面。那片土地上,农夫仍在插秧,渔船仍在起网,市井商贩仍在叫卖。
这是吴越。
这是钱镠守出来的太平。
钱镠知道,这个天下已经烂透了。
北方的军阀以攻城掠地为荣,王朝更替不过是换一批人继续争斗。
而他亲眼见过战火中的人命贱如草芥,见过饥荒时百姓互相为食的惨状。
正因为从泥泞中爬出来,他比任何贵族将相都更懂“乱”的代价。
于是他做了一个极为反常的决定:在人人抢天下的时候,他决定不打天下。
他曾说:“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
这不是一句避世的托辞,而是一种政治宣言——在刀兵面前,他以“民生”作为抵御的盾牌。
他整顿钱塘港务,疏浚江河,修筑钱塘海塘,以御潮防涝;开凿水渠,兴修农田,鼓励百姓植桑养蚕。由此实现了江浙地区的繁荣与安宁。
![]()
923年,钱镠被册封为吴越王,正式建立吴越国。
吴越国在钱镠的治理下,汇聚成一个新的秩序——
北方以战求存,南方以和致盛;
北方王朝一朝一灭,江南百姓世代安居。
吴越国三世五王,历八十一年,无内乱,无篡位,无血腥政变。
在一个父子相残、兄弟互屠的时代,这样的稳定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后人常说:“五代乱天下,惟吴越得全。”
江南的富庶,从此不再只是地理的恩赐,而成了政治的果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格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萌芽。
它不是诗意的夸张,而是民生的写照——钱镠让杭州成为“人间天堂”的雏形,用稳定、勤政与仁心,奠定了江南千年的繁华。
他没有统一天下,却救了江南。
家国一体——从《武肃王八训》到千年钱氏
钱镠的一生,不仅留下了一个安定的吴越国,更留下了一套可以传世的秩序——家训即国法,修身即治国。
在那个朝代更迭如烟的乱世里,他比任何帝王都明白,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靠的不是刀剑,而是人心的自律。
当吴越国的疆土逐渐稳固,钱镠却变得谨慎起来。
乱世出身的他,见过太多兄弟阋墙、父子相残的故事——中原的割据政权几乎都死于继承之乱。
他知道,权力若无约束,再厚的江山也守不久。
所以,当他在晚年立下《武肃王八训》时,文字虽短,却重若千钧。
那八条训令,涵盖了治家、处世、持身、用人之道:孝悌以立家,忠信以治国,勤俭以保业,礼义以化民。
钱镠的家训,首先是给儿孙定下了底线——不骄、不奢、不斗、不乱。
他警告子孙,切不可因富贵而忘本,不得恃宠而专权,不得结党邀功。
![]()
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
史载,钱镠虽富甲一方,却生活俭朴,常穿旧衣、食粗饭。夜里睡觉,他用特制的木枕,枕中藏铃。只要有军情异动,铃声一响,他立即披衣而起。
这不是夸张的故事,而是他给自己立下的“自警之法”——一位统治者若敢安睡于危世,那就离覆亡不远了。
钱镠去世后,他的孙子钱弘俶继位,对祖训进行了整理与扩充,编成《钱氏家训》。
这部家训共有四篇: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国家篇,几乎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化为实用法典。
它不是空谈,而是制度。吴越王朝的继承人,每登位前,必须亲诵家训,立誓“以祖训为戒”。
家训中有几句话,最能体现钱镠的精神: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这两句话,几乎可以视为他政治哲学的浓缩。
![]()
而历史的奇妙之处在于,一段家训的回响,竟能穿越千年。钱镠之后,吴越国归宋,但钱氏家族却未因国灭而散。
他们留下的不是疆土,而是文化。
从宋至今,钱氏后人遍布天下,学者、官员、科学家、艺术家层出不穷。
近代以来,钱穆、钱钟书、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钱其琛、钱永健——这些名字,构成了中国现代学术与科技史上的璀璨星河。
这些钱氏后人之所以能一脉相承,正因为他们继承的不是财富,而是家训。
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同样的特质:淡泊、克制、勤学、报国。
钱伟长当年改学理科,是因为“国家需要”;
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生活,毅然回国,是因为“祖国在召唤”。
他们的选择,恰恰呼应了那句古训:“化家为国,公私一体。”
吴越王的钱镠,用一套家风,稳定了一个王朝;
而这套家风,又延续成千年血脉,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最温厚的一脉气质——既有治国之识,又有修身之度。
在今天的浙江临安,钱王祠中仍悬着那块古老的匾额——“保境安民”。
这是钱镠留给后人的四个字,也是他家训的起点与归宿。
参考信源:
中华先贤家风家教故事 钱鏐 《中国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 2023-09-1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