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获批17个国家级都市圈盘点,南方有11个,接近北方两倍
国家级都市圈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态,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2025年已获批的17个国家级都市圈,为我们解读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核心城市辐射力与区域发展潜力提供了关键样本,既凸显了华东、华南、华中区域的都市圈集群优势,也反映出不同都市圈在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上的差异,为观察中国“都市圈驱动型发展”的逻辑提供了鲜活视角。
区域集群的都市圈分布与战略价值
华东地区的济南、青岛、南京、合肥、杭州、福州、厦漳泉都市圈形成密集集群,体现了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的协同发展势能。这些都市圈依托沿海区位与产业基础,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港口贸易等领域形成协同优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华南的广州、深圳都市圈则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红利,在科创、金融、外贸领域深度协同,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载体。华中的郑州、武汉、长株潭都市圈,西南的成都、重庆都市圈,西北的西安都市圈,东北的沈阳都市圈等,分别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中承担着区域增长极的作用,通过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推动区域产业协同与城乡融合。
核心城市的辐射逻辑与功能差异
不同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展现出差异化的辐射模式。上海虽未直接列入此次盘点,但南京、杭州、合肥等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辐射格局;广州、深圳都市圈则以“双核心”驱动,在科创资源与产业分工上形成互补;成都、重庆都市圈通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领域实现产业链联动;武汉、长株潭都市圈依托长江中游的区位优势,在装备制造、航运物流领域强化协同。这种差异源于城市定位与区域禀赋——有的以单一核心城市辐射(如西安、郑州),有的以多城联动发展(如厦漳泉、长株潭),共同构成中国都市圈的多元发展图景。
都市圈的深层价值:协同发展与动能转换
国家级都市圈的获批是国家区域战略与城市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华东都市圈集群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化,旨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华南都市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抓手,推动科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西部与东北都市圈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点,通过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缩小区域差距。都市圈的发展不仅是空间上的集聚,更是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通过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从发展启示来看,都市圈建设需强化“规划引领+市场驱动”,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上持续发力;核心城市要提升“辐射能级”,通过产业外溢与功能疏解带动周边城市;周边城市则应找准“功能定位”,在产业链配套、生态服务等领域形成特色,实现与核心城市的差异化发展。
结语
17个国家级都市圈的盘点,是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路线图”。它既揭示了区域集群的发展势能与核心城市的辐射逻辑,也展现了都市圈在推动区域协同、动能转换中的关键作用。在新型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都市圈将成为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核心载体,通过各都市圈的特色发展与协同共进,共同绘就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美好图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