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真能穿越回先秦的贵族饭局,保准得懵——这哪是吃饭啊,简直像在上礼仪课!所有人规规矩矩跪坐在小案前,面前就一小份鼎装的饭菜,全程彬彬有礼,连筷子碰碗的声儿都得轻着来。
这分餐制虽说优雅,可在中国流行了上千年后,为啥到后来大伙儿都不乐意了,非得凑一桌、在一个盘子里“抢着吃”?
别以为是古人突然变随性,这背后全是家具、民族习惯和“想好好吃饭”凑一块儿搞出来的事儿!
![]()
(一)跪坐的优雅与“腿麻”的抗议
分餐制能流行那么久,跟“跪坐”这姿势脱不了关系。你想啊,那会儿没椅子,吃饭就得跪坐在席子上,腰背挺得笔直,看着是有贵族范儿,可对腿太不友好了!一顿饭吃下来,主人客人表面上还在吟诗作对,心里早把“优雅”扔到一边,满脑子就一个念头:“我的腿!麻了!动不了了!”
后来北方游牧民族带过来个好东西——胡床,说白了就是马扎的老祖宗。
这玩意儿一摆,人终于能垂着腿坐,不用再跟自己的膝盖较劲了。坐得高了,视野也开阔了,原先那小矮桌就显得特抠搜,跟这儿摆着格格不入。于是高腿儿的大桌子就来了,等一张大桌子放中间,所有人围一圈,你再把菜分成一小份一小份的,就显得特见外——好比现在大伙儿围坐吃火锅,你非要服务员给你整个九宫格小锅,各自涮各自的,旁边人不得愣着:“这咋还生分了呢?”
所以啊,先是家具变了,给合餐制搭好了“物理舞台”。
![]()
(二)草原吹来的“围炉”雄风:草原兄弟带的“热闹劲儿”,比刻板礼仪香多了
光有舒服的坐具还不够,还得有股子热闹劲儿推着大伙儿改吃法。魏晋南北朝那阵儿,好多草原民族跟中原人混一块儿生活,这些兄弟吃饭那叫一个豪放:中间架个烤全羊,大伙儿围着,拿刀直接片,想吃哪块来哪块,喝酒也是大碗怼。
你想想,原本讲究“食不语、寝不言”的汉族士大夫,遇上热情的鲜卑酋长会发生什么事情?
酒过三巡,对方一把搂住他的肩,手里还攥着块羊腿,酒气混着肉香就喷过来:“兄弟,别跟这儿装斯文啦!来,从这羊身上砍块肥的,这么吃才得劲!”这时候谁还好意思守着自己那三碟两碗,当“寂寞君子”啊?草原人这种热热闹闹的共食劲儿,直接把分餐制那套“刻板礼仪”给冲松了——毕竟,谁不爱吃热乎的、闹哄的饭呢?
![]()
(三)宋朝的“舌尖上的革命”与人情世故:下馆子成潮流,合餐制才是“社交神器”
等到了宋朝,这合餐制才算真正扎下根儿。
宋朝人是真会过日子,城里的小饭馆、大酒楼遍地都是,下馆子不再是贵族专利,老百姓也爱凑这热闹。你瞅《清明上河图》里那酒楼,人挤人,吆喝声都快飘出画儿了——这时候吃饭早不只是为了填肚子,更是为了交朋友、拉关系。
而合餐制,简直是为社交量身定做的。一张桌子上,一盘菜你夹一筷子、我夹一筷子,距离瞬间就近了。“李大人,尝尝这红烧肉,我特意让掌柜多放了糖!”“张员外,这块鱼腹没刺,您快吃!”酒杯一碰,筷子你推我让,人情关系就这么在饭菜里搭起来了——这可比各自埋头吃自己的“工作餐”高效多了。
更重要的是,合餐制还解决了“请客怎么撑场面”的问题。一条完整的蒸鱼、一只油光锃亮的烤鸭,往桌上一摆,看着就气派!比切成小块分着吃,那排面差远了。宋朝人请客也爱讲“面子”,合餐制正好能把这份“热闹和气派”拉满,谁能不爱?
![]()
(四)最后咱唠句实在的:分合之间,都是想好好吃饭
其实古人放弃分餐制,真不是“倒退”,反而是顺着日子往下走的“自然选择”——坐着舒服了,吃得热闹了,还能顺便处好关系,多划算啊!它把吃饭从“一个人的事儿”,变成了能聚家庭、拉交情的“仪式”。
现在不是讲究健康嘛,公筷公勺又火了——大伙儿还是围一桌,享受团聚的暖劲儿,但多双公筷,就多份为彼此着想的心思。你看,几千年过去了,餐桌上学问变来变去,核心不都是想好好吃饭、跟在乎的人热热闹闹的嘛!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分餐制变合餐制关键节点表”?把家具变化、民族影响这些关键事儿按时间列清楚,你想快速捋脉络的话,看着会更方便。
致作者:《写乎》致力于文化与历史的传播,仅仅根据作者意愿开通赞赏,赞赏所得全部归作者。
投稿邮箱:499020910@qq. 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