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知道,曹操那是一代枭雄,手底下文有荀彧、郭嘉,武有张辽、许褚,猛人一抓一大把,辛辛苦苦打下了曹魏的江山。
可让人想不通的是,就在曹操去世后不到三十年,他奋斗一生的基业,就被司马懿这个“老实人”不动声色地给端了。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著名的 “高平陵之变”,一举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为后来司马家篡位奠定了基础。
整个过程快得惊人,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当年跟着曹老板打天下的那帮忠臣猛将呢?他们的后人呢?怎么就眼睁睁看着曹家的天下被姓司马的拿走了?难道他们都集体“下线”了吗?
七十老翁的致命一击
当时,曹魏的皇帝是年幼的曹芳,真正掌权的是两位辅政大臣: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 。曹爽是曹氏宗亲,年轻气盛,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很快就把司马懿的权力给架空了。他提拔自己的兄弟和亲信,比如何晏、丁谧这些人,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自己则沉迷享乐,完全没把赋闲在家的司马懿当回事。
![]()
而司马懿呢?他表现得那叫一个“怂”。他干脆称病不上朝,天天在家装得好像明天就要不行了的样子,甚至在曹爽派人来试探他时,他连粥都喝不利索,衣服都拿不稳,把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形象演得是入木三分。
这番表演,成功麻痹了曹爽,让他彻底放下了戒心。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249年正月,曹爽带着小皇帝曹芳,还有他那帮兄弟亲信,浩浩荡荡地离开都城洛阳,要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
就在这时,那个“病得快死”的司马懿,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此时的他已经70岁高龄 ,却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行动。他先是联络了被曹爽排挤的太后,以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令,宣布曹爽为奸臣,要废黜他。
![]()
紧接着,他派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控制了京城的武库和兵营,关闭了所有城门,彻底切断了曹爽和外界的联系。
城外的曹爽得到消息后,彻底慌了神。他手里明明还捏着皇帝这张王牌,身边也有军队,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可这位“大将军”犹豫不决,毫无主见。最后,在司马懿派来的老臣蒋济等人连哄带骗之下,他竟然相信了司马懿“只要交出兵权,就能保留爵位富贵”的鬼话,选择了投降。
结果呢?司马懿一等他缴械,立刻翻脸,罗织罪名把曹爽及其党羽全部逮捕,最后诛灭三族。
![]()
经此一役,曹魏的军政大权,彻底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大的事,曹操当年留下的那些精英们,怎么就没一个人站出来力挽狂狂澜呢?答案其实很残酷,但也很简单。
时间是最大的敌人
最直接、最无奈的原因就是:人都没了。
我们得算一笔时间账。曹操死于公元220年。高平陵之变发生在公元249年。这中间隔了整整29年。对于古代人来说,这几乎是一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当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元老们,基本都是和曹操同辈或者稍晚一辈的人,到了249年,他们还能有几个在世的?
![]()
先看武将。被誉为“五子良将”的那几位:张辽,威震逍遥津的猛人,死于公元222年。乐进,冲锋陷阵的勇将,死得更早,公元218年就去世了。于禁,晚节不保,投降关羽后被送回魏国,于公元221年羞愤而死。徐晃,治军严谨的名将,病逝于公元227年。张郃,作为“五子良将”里最晚去世的一位,也在公元231年追击诸葛亮时中箭身亡。
再看看曹氏和夏侯氏这些宗亲大将:独眼将军夏侯惇,曹操的左膀右臂,在曹操去世后不久的220年也跟着病逝了。奇袭汉中的夏侯渊,早在公元219年就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被誉为曹魏第一代防线支柱的曹仁,也于公元223年病逝。就连曾舍命救曹操的曹洪,虽然活得久一些,活到了公元232年,但他在曹丕时期就因个人恩怨差点被杀,早已远离了权力中心。
![]()
还有曹操的贴身保镖,号称“虎痴”的许褚。关于他的卒年史书记载有些模糊,但主流说法认为他大约在魏明帝太和年间(公元227-230年左右)病逝。
即便有争议,可以肯定的是,高平陵之变时他早已不在人世。
武将说完了,再看谋臣: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首席谋主荀彧,因反对曹操称公,在公元212年就忧愤而死了。“鬼才”郭嘉,更是英年早逝,公元207年就没了。“谋主”荀攸,死于公元214年。老成持重的程昱,活到了80岁高龄,但在公元220年也去世了。以明哲保身著称的贾诩,算是活得比较长的,也在公元223年寿终正寝。
你看,这么一盘点就清楚了。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操时代那些能征善战、运筹帷幄的元老重臣,已经悉数凋零。战场上没能打败他们的敌人,最终都被时间这位最无情的对手给带走了。
![]()
司马懿最大的优势,就是他能活 。他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又熬死了曹叡,最后连和他同辈的对手们也几乎都死绝了。
朝堂之上,剩下的都是他的晚辈,无论资历还是威望,都无法与他抗衡。
但是,问题又来了。老将们不在了,他们的后代呢?曹魏的第二代、第三代人才呢?难道都是草包吗?
曹魏自身的制度弊病
如果说元老凋零是“天灾”,那么曹魏内部的政治问题,就是不折不扣的“人祸”了。正是这些内部问题,给司马懿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大将军曹爽这个人的执政水平,简直是灾难级的。他专权跋扈,排斥异己,把整个朝廷搞成了他家的“小圈子”。
![]()
像司马懿这种四朝元老,他都敢随意排挤,更别提其他老臣了。这直接导致了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严重分裂。
很多老臣和地方士族集团对曹爽心怀不满,却敢怒不敢言。
这时候,被排挤在家的司马懿,反而成了这股不满势力的代言人。在高平陵之变中,许多曹魏的元老重臣,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蒋济,还有太常高柔等人,都选择了支持司马懿。
在他们看来,这并非是背叛曹魏,而是 “清君侧” ,是帮助国家铲除曹爽这个奸臣,让朝政重回正轨。
蒋济在劝降曹爽后,得知司马懿背信弃义杀了曹爽全家,自己也因为愧疚和气愤而病死。
![]()
曹氏宗亲力量的极度衰弱。这一点,锅得曹丕来背。曹丕这个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心胸狭隘,猜忌心极重。他当上皇帝后,为了防止兄弟们(比如著名的曹植)威胁他的皇位,制定了极其严苛的“防藩”政策,对曹氏宗亲百般打压和限制。
不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不给他们兵权,甚至不准他们随便离开封地。
但从长远看,却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它相当于自断臂膀,导致曹氏皇族手里没有任何可以调动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等到司马懿这种外姓权臣崛起时,小皇帝孤立无援,朝中竟没有一个有实力的曹姓亲王能够站出来振臂一呼,组织力量保卫自家的江山。
唯一一个身居高位的宗亲曹爽,还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司马懿这个人,堪称三国时期最顶级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的隐忍和伪装无人能及。
![]()
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手下,他都表现得兢兢业业,忠诚可靠,从不暴露自己的野心。
他默默地为曹魏抵御外敌(尤其是诸葛亮和东吴),立下赫赫战功,积累了巨大的声望和人脉。
同时,他作为河内士族大家族的代表,非常善于团结和利用士族阶层的力量。
当曹爽集团大搞裙带关系,损害了士族利益时,司马懿自然而然就成了这些士族集团支持的对象。
![]()
他不仅自己能力超群,还培养了两个同样出色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为自己的计划铺好了路。
所以,当他发动政变时,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站着对他不满的太后、被曹爽排挤的朝中元老,以及庞大的士族集团。而他的对手曹爽,早已众叛亲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