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当时在蜀汉的地位,撑死了也就是个高级将领,是给刘备打工的;而孙权呢,那可是割据一方的江东霸主,是老板。
但是我们经常听到关羽骂孙权“碧眼小儿”“江东鼠辈”……好像压根就看不起孙权。
一个打工的,凭什么这么理直气壮地看不起自己的老板的潜在合作伙伴,甚至把对方的儿子比作“犬子”?难道他真的觉得自己的地位和孙权平起平坐,甚至更高吗?
将军与君主的鸿沟
要想弄明白关羽为什么看不起孙权,咱们得先把两个人的身份地位摆在台面上,做个最客观的比较。这就像在职场里,你得先看职位和级别,才能明白话语权的大小。
![]()
先说关羽。他在蜀汉集团里的地位确实非常高。刘备称汉中王后,封了他一个前将军的官职,并且授予了“假节钺”的权力。
这“前将军”在当时刘备设立的武将体系里,是最高的军职,位列“五虎上将”之首。而“假节钺”更是不得了,关羽在外可以代表刘备,拥有对不听号令者的生杀大权。
此外,曹操当年还通过汉献帝封了他一个“汉寿亭侯”的爵位。所以无论从军职、权力和爵位来看,关羽在刘备集团内部,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是蜀汉政权的顶梁柱。
但是,请注意,这一切荣耀和地位,都有一个大前提,他是刘备的臣子。
![]()
他是一个顶级职业经理人,但不是公司的董事长。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孙权。孙权是什么身份?他从哥哥孙策手里接过江东基业时,年仅十九岁。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他已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一方之主。
在关羽拒绝联姻的时候,孙权已经是曹操上表汉献帝册封的“骠骑将军”、“荆州牧”,还被封了“南昌侯”。不久之后,曹丕称帝,为了拉拢他,更是直接封他为“吴王”。最终,孙权自己也登基称帝,建立了吴国,庙号太祖。
![]()
这么一对比,结论就非常清晰了。关羽是一个“将”,而孙权是一个“主”。一个是臣子,一个是君主。
即便关羽在蜀汉内部地位再高,他也只是一个王国(或集团)的部门负责人;而孙权,是另一个王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和刘备、曹操平起平坐的牌桌上的三大玩家之一。
从政治地位这个硬指标来看,孙权的地位是远高于关羽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
既然地位差距如此悬殊,那关羽的傲气究竟从何而来?难道是他看不清形势吗?当然不是。这就要从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滤镜”说起了。
关羽眼中的“乱臣贼子”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上帝视角去评判古人,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关羽的世界观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是看他地盘有多大、兵马有多少,而是看他是不是忠于大汉王朝。
刘备集团从建立之初,就高举着一面独一无二的政治旗帜,“匡扶汉室”。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个皇室后裔的身份,就是他逐鹿中原最大的合法性来源。
而关羽、张飞作为最早跟随刘备的兄弟,对这个理念是深信不疑,并终生为之奋斗的。
![]()
在他们看来,天下只有一个正统,那就是汉室。所有不尊奉汉室、企图割据自立的人,本质上都是“乱臣贼子”。
从这个“汉室忠臣”的滤镜看出去,孙权算什么呢?他虽然没有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继承父兄基业,盘踞江东,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
他对汉献帝这个中央朝廷,谈不上有多恭顺。
因此,在关羽眼里,孙权和曹操、袁绍、袁术等人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破坏大汉统一的割据军阀。自己跟随的兄长刘备,才是正义的化身,是复兴汉室的希望。
![]()
这个爵位是当年曹操为了留住他,奏请汉献帝册封的。虽然是经曹操之手,但名义上是由汉朝皇帝颁发,是“官方认证”的汉臣身份。
关羽对此极为看重,每次自我介绍,都会带上这个头衔。这代表了他心中那份对汉室正统的执着。
在他看来,自己是“汉将”,是朝廷命官;而孙权呢?不过是一个地方豪强,后来接受了篡汉的曹魏政权册封的“吴王”,这在关羽看来,更是自甘堕落,与国贼为伍。
![]()
当孙权派使者来提亲时,关羽的第一反应,可能根本就不是在评估两家联姻的利弊,而是一种本能的、源自政治立场的鄙夷。
他心里想的或许是:“你一个乱臣贼子,也配与我这个汉室忠良的女儿结亲?”
白手起家与“富二代”
我们回顾一下关羽的人生轨迹。他早年亡命天涯,在涿郡遇到了刘备和张飞,三人一见如故,从此开启了颠沛流离的创业生涯。
他们跟着刘备,从一无所有开始,东奔西走,寄人篱下,打过黄巾,斗过吕布,败给过曹操,依附过袁绍、刘表。
![]()
可以说,蜀汉的江山,是他们一刀一枪,用鲜血和汗水拼出来的。关羽作为这个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他的自豪感是建立在赫赫战功和无数次生死考验之上的。他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英雄。
再看孙权。孙权无疑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君主,他善于用人,沉稳刚毅,把父兄留下的江东基业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发扬光大。但无法否认的是,他的起点太高了。
他的父亲孙坚是讨董联军的先锋,哥哥孙策是扫平江东的“小霸王”。孙权是在父兄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开始自己事业的。
![]()
在关羽这种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百战老将看来,孙权可能就带有一点“富二代”或者说“守成之主”的色彩。
这种“创业者”对“继承者”的微妙心理,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关羽的内心os可能是:“我跟着我大哥从一兵一卒打天下的时候,你孙权还在家里读书呢。你的江山是父兄给的,我的功名是我自己挣的。”这种心理上的不对等,让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而且,史书明确记载,关羽的性格是“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意思是他对手下的普通士兵很好,但对那些和他平级的同僚、以及地位尊贵的文人官僚们却非常高傲。
![]()
孙权作为一方之主,在他眼中或许也属于“士大夫”这一类需要被他“骄于”的对象。他敬重的是像他大哥刘备那样仁德的君主,或是像张飞、赵云那样共患难的战友,而不是一个靠着祖荫、工于权谋的江东霸主。
荆州风云
荆州是诸葛亮“隆中对”战略规划的核心。
它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是蜀汉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生命线和前进基地。
![]()
但对于东吴来说,荆州同样是心腹大患。它像一把尖刀,插在长江中游,随时可以顺流而下,威胁东吴的国都建业。
所以,孙权对荆州是志在必得,这是东吴政权的核心安全诉求。
自从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借荆州”开始,双方围绕这块地盘的明争暗斗就从未停止过。
而关羽,正是被刘备派去镇守荆州的最高军事长官,是都督荆州事务的不二人选。他身处两大集团矛盾的最前沿,每天感受到的都是来自东吴方面的压力和觊觎。
![]()
在这种背景下,关羽对孙权说出的任何一句话,做出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政治表态和军事示威。
孙权派人来提亲,表面上看是想和关羽搞好私人关系,巩固联盟。
因此,关羽用“虎女犬子”这样极端的方式断然拒绝,与其说是单纯的傲慢,不如说是一种强硬的政治宣言。
他要用这种不留任何余地的方式,向孙权清晰地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两家不是亲家,而是潜在的敌人。荆州是我的,你别想打任何主意!”他试图通过展示自己的强硬和不屑,来吓退孙权的野心。
只可惜,关羽的这次“豪赌”赌输了。他高估了自己的威慑力,也严重低估了孙权夺取荆州的决心。
![]()
他非但没能吓退孙权,反而彻底激怒了他,成为压垮孙刘联盟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让孙权下定决心,撕毁盟约,在关羽北伐襄樊、后防空虚之际,派吕蒙白衣渡江,从背后狠狠捅了一刀,最终导致了关羽的败走麦城和身首异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