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做学习型父母,成就终身成长的孩子。▲
嗨,我是萌芽。
好久没更新了,接下来我会勤快点。
今天,我必须写一篇文章,
请大家一定收藏。
因为这件事,真的让我太揪心了。
我知道很多姐妹也有同样的烦恼:
“家里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嫌弃,总忍不住批评他,想夸又夸不出口,不知道该怎么办”
![]()
我自己也走过这个阶段。
那种明明爱得要命,却总是出口成“唠叨”和“批评”的无力感,
真的是太熟悉了。
今天,我想火速和大家聊聊这件事。
![]()
我们先来代入思考一下:
大家都知道夸孩子,能够激发自信、安全感,拉近亲子关系。
可为什么在真实生活中,批评依然占了主旋律?
原因其实不复杂——
大多数父母心里,都觉得孩子还“不够好”。
不是不想夸啊,而是“夸不出口”。
可问题是:
到底什么才叫,“够好”?
当我们代入一下语境,我们也能看到——
很多情况下,当大人形容一个孩子“好”,往往指的是他符合某种外部标准。
在学校,“好学生”的标准可能是,
守纪律、按时交作业、成绩优异;
在家里,“好孩子”的标准又变成,
好的生活作息、有责任心;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
这些标准都来自“别人”,比如老师、父母、社会。
它们固然实在也现实存在,但外部标准多了,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忧——
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变成为了被认可而表现,
而不是出于内在的理解与认同。
![]()
但,如果不以“别人”的标准为参照,那孩子又该以什么为标准呢?
这时,我相信你也知道,就是把“好”的定义,
从外部评价体系,转向自我评价标准。
比如:
今天写作业慢了,但自己能发现问题,主动去想办法改进;
做题错了,但愿意复盘、愿意再试;
情绪低落时没有摔笔,而是先休息再回来继续。
这些行为,也许在表面上不容易看得出变化,
但在心理层面,代表着孩子在建立自己的“自我评价系统”。
他开始懂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这样做”。
这,就是从“被动好”到“主动好”的转折点。
![]()
我们常常希望孩子越来越“积极向上”,
其实潜台词是,希望孩子有内驱力、能自我管理。
可这股力量,并不是靠“外部标准”逼出来的,
而是靠父母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长出来的。
当父母把焦点从“表现好不好”,
转向“他是否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就会从外化的好行为中,慢慢内化出稳定的自我驱动力。
也就是说:
最好的教育,
是让孩子因为自己想变好而变好。
你可以把孩子的教育想像成一个鸡蛋。
最外层的壳,是外部的标准与规则;
往里一层的蛋白,是孩子建立自我评价与学习自主性的过程;
而最内层的蛋黄,是父母的觉察与引导。
![]()
那到底要怎么引导和觉察,
才能让孩子的“好”有生长的空间?
![]()
我给你的第一点建议是,父母要有好的心态,这是一切的起点。
一个焦虑、苛求、随时想“修正”孩子的父母,
永远无法培养出一个稳定、自信、敢尝试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做镜像效应(Mirror Effect)。
意思是,孩子的情绪、态度和自我认知,最初都来自于父母对他的“镜像反馈”。
也就是说,孩子眼中“我是谁”,最初是由你怎么看他决定的。
![]()
就拿情绪来举个例子,
很多父母说自己情绪不好,是因为孩子“太不省心”;
可是从心理学的视角看,
孩子的情绪,也是家庭系统的“指示灯”。
孩子的逃避、暴躁、焦虑和不安——
这些其实也是一个一个“信号”。
暴露着,家庭亲子关系,正在亮红灯。
![]()
所以,比起急着修正孩子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父母能不能在情绪上给孩子一个更为积极的“示范”。
当你能稳定情绪、平和心态,始终相信孩子时,
他的大脑镜像系统,就会自动学习你的冷静、有序、积极的应对问题的模式。
只有孩子大脑启动了,他才有后面的一切调整的可能性。
![]()
你可能也很委屈。
我懂。
你说:
“我也试过很多、很多次告诉自己,要有好心态、要冷静、要理解孩子。
可是当他的行为一次又一次不见改善,
当我用尽耐心,换来的却还是混乱、顶嘴、失控……
那一刻,谁的心不会崩溃?”
于是,你就一点点变成了,自己也不喜欢的“恶魔父母”。
是啊,那就让我们一起想一想——
为什么孩子的行为,总是迟迟没有改变?
![]()
有时候,孩子的问题,并不是“不努力”,
而是,他现在的能力,还达不到。
这句“达不到”,藏着很多孩子的无声痛苦。
比如:
他明明坐在课堂上,却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前面的知识没掌握好,新的内容又“前赴后继”压上来,
他想集中注意力,可大脑早已宕机;
题目看不懂、节奏跟不上、作业一堆堆……
那种“想学又学不会”的挫败感,
就像被困在一场看不见出口的困境里。
这种的状态,我们叫作“认知超载(Cognitive Overload)”。
当孩子面对的任务难度,超出他当前的理解与处理能力时,
注意力、记忆力、情绪控制都会同时崩塌。
于是你看到的行为,可能是走神、拖延、顶嘴;
但孩子自己感受到的,却是焦虑、羞愧、无助。
我在我的《教养力》书里,也分享过一个概念,叫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这概念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说,孩子在学习时,总会存在三个区间——
第一层:靠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
第二层:需要帮助才能完成的事
第三层:靠自己做不到的事
![]()
认知超载的孩子,往往都处在第三层(底层)。
而“脚手架(Scaffolding)”的作用,
就是让孩子能处在第二个区间(最近发展区),
父母给出恰到好处的支持,帮助孩子能更顺利抵达第一层。
![]()
但是,什么叫“恰到好处的支持”呢?
报班算不算?买资料算不算?
提前打印卷子、安排计划,给孩子做时间管理规划表?算不算……
如果说算,为什么有些孩子却迟迟不见效果?
如果说不算,为什么又有些孩子效果那么好?
其实以上这些做法,都是“支持”的一部分,
但如何判断是不是“恰到好处的支持”,标准只有一个——
有效的帮助,一定是在孩子的感受里产生作用,
而不是在父母的计划里,看起来完美。
不是父母觉得,而是孩子觉得。
如果孩子觉得“这方法对我有帮助”,
他的大脑奖励系统(多巴胺通路)就会被激活,
从而形成正向动机——
想继续做,愿意更好地做。
怎么判断父母的“脚手架”是不是有效?
你可以问三个问题:
当你给孩子提供了一些支持后,
① 孩子是否感受到自己“能做成一点事”?
② 他是否在使用你的方法后,变得更有信心?
③ 他是否愿意下次自己尝试,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
如果这三条都答“是”,
那说明这个脚手架有效。
如果答案里有“否”,
那就要赶紧去优化。

![]()
孩子还有一种情况,常常让父母很崩溃,那就是:反复。
几乎每个父母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包括我在内):
孩子好不容易行为有些好转,结果却又“复发”了;
作业拖延、情绪暴躁、考试粗心……
说了、练了、提醒了,又打回去了。
这时候,父母最容易掉入两个“养育陷阱”(有害无益):
陷阱一:情绪化归因——“他就是懒、没毅力”;
陷阱二:绝对化判断——“他改不了了,天性如此”。
我想发自内心地告诉你——
反复,才是人性的常态,它并不是一个人失败的信号。
看过一本绘本《大卫说不可以》吧?里面的大卫,其实就是每一个生活中真实的小孩子。
![]()
书里面一幕幕的“还不行”(not yet),是孩子行为的具像化。
![]()
孩子之所以反复,往往不是因为“不想改”,
而是因为他的大脑还没建立稳定的新的神经连接。
之前看过一本书,名字叫《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
![]()
书里说:
我们的大脑刚开始学一件新东西的时候,
比如开车、弹琴、改脾气,大脑前额叶那一块(就是负责“计划、控制、做决定”的地方)会特别忙,
像电脑满负荷运转一样。
所以你会觉得又累又容易出错,这其实很正常。
![]()
可如果一个人能反复练、有点小成就感、心情也比较稳定,
大脑就会慢慢启动“省电”模式,
它会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动驾驶区”,也就是基底神经节去管理行为。
就好像老司机开车会有肌肉记忆一样,
这时候,你就不需要每次都想“我要控制自己”、“我要坚持”,
因为那已经成了你的行为习惯的一部分。
说白了,新习惯要稳定下来,得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重复得够多、
反馈是正向的(做完有点爽、有成就感)、
情绪是稳定的(不被焦虑打断)。
满足这三个条件,大脑才会觉得——
“哦,这事儿挺好,我记住它吧。”
然后新习惯才真的扎根了。
![]()
![]()
《The Power of Habit》,Duhigg, C. (2012)
换句话说,
孩子改不掉,并不代表他不用心,
而是这个过程还没内化到大脑中。
所以我们要怎么做呢?
第一步,建立复盘反馈机制。
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信号,说明孩子这部分掌握得还不够熟练。
比起责怪“你怎么又这样”,
更有效的做法是一起复盘:
“这次和上次相比,有什么地方你觉得自己做的更好呢?
你觉得是什么因素,让你在(某些方面)又退回去了?”
第二步,改变反馈的语言
从“你总是”变成“这次”;
从“你又失败了”变成“这次没成功,我们再想一个办法”。
这样的语言,可以帮助你从心理上,把孩子从不可信任的“被评判者”,
转变为可信赖的“问题解决者”。
比如:
“我发现你这次虽然还是在作业上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前半段你做得挺快的,你觉得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就是成长型反馈(growth feedback),
让孩子看到原来自己不是永远做不到,自己还是有潜力的。
![]()
第三步,让孩子参与反复调整的过程。
每次反复后,不是父母替他总结,而是问:
“你觉得这次卡在哪?要不要试个别的策略?”
这种提问,会激活孩子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
激发他更多地思考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对自己产生更多的理性思考。
当你说:“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
这句话其实有很多深意的,不仅以身示范了父母的情绪健康,还帮助了孩子重启理性系统。
![]()
今天的文章不知不觉写了4k字,从早上6点半到如今推送。
希望你不要觉得我啰嗦。
我说的每一个点,其实都在跟你一起讨论个问题:
看起来“不够好”的孩子,
如何才能“真正变好”?
答案是——
当孩子感觉到他真的能变得更好时,他才会开始变好。
当我们的思考能从“怎么让他听话”,
转向“怎么让他成长”,
教育的方向才开始改变。
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成为,和孩子并肩同行的引路人。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希望(这里也包括我),孩子可以越来越优秀。
可真正能帮助你我“如愿以偿”的,是让孩子发自内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信念:
我有缺点也没关系,
我可以一点一点变得更好;
有人看见我努力的样子,也有人相信我能做到。
当孩子始终被这样看待时,
他才会慢慢生出一种真正的自我驱动力,
这才是一切“正向改变”的开始。
![]()
▼ 你好,我是萌芽 ▼
▼ 关注我,彼此不迷路 ▼
感谢你的 点赞 和 转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