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面临的自杀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大约三分之一的BD患者经历过自杀,约10%死于自杀。此外,研究表明患有BD的男性死于自杀的可能性是女性的两倍。
先前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状可以预测自杀,这突显了在BD抑郁发作期识别自杀风险因素的重要性。了解神经内分泌激素异常对自杀风险的作用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该研究旨在探讨BD患者抑郁发作期间神经内分泌异常与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试图识别特定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指标,认识自杀的高风险因素,并利用机器学习探索这些因素对临床结果的效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广州一家医院因BD抑郁发作住院的635名患者的电子病历。其中380名(59.8%)患者存在自杀。
研究收集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临床特征(如发病年龄、精神病性症状)以及反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肾上腺轴(HPA)和性腺轴(HPG)功能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
主要发现
群体差异:与无自杀的患者相比,有自杀的患者更年轻、发病年龄更早,且在皮质醇、FT4、FSH、睾酮、TSH和雌二醇等激素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风险因素(单变量分析):
在单变量分析中,已婚、有阳性家族史以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被确定为增加自杀风险的因素。在神经内分泌变量中,以下与BD患者抑郁发作期间的自杀显著相关:甲状腺功能变量FT4、HPA轴激素皮质醇、性激素FSH和睾酮。
关键风险因素(多变量分析):
神经内分泌因素:较低的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和较低的睾酮水平是自杀的独立风险因素。FT4每降低一单位,自杀风险增加约7.5%(OR=0.925);睾酮每降低一单位,风险增加约20%(OR=0.799)。
临床因素:较早的发病年龄和存在精神病性症状也显著增加了自杀的风险。
预测模型:
采用朴素贝叶斯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对自杀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0.49%,灵敏度为84.76%,特异性为76.22%,曲线下面积(AUC)高达0.90,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该模型的ROC曲线如图所示。

发病年龄被识别为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其次为婚姻状况、皮质醇水平,而FT4和睾酮等激素也在预测中扮演重要角色。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探讨了BD抑郁发作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与自杀的关联,并应用机器学习进行预测。
甲状腺功能(FT4):结果支持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FT4降低)与自杀风险增加相关,这与以往认为甲状腺激素影响情绪和自杀风险的文献一致。但需考虑药物(如锂盐)对甲状腺功能的潜在影响。
性激素(睾酮):研究发现睾酮可能对自杀具有保护作用,但其在自杀行为中的角色复杂且存有争议,可能受性别、药物等混杂因素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发病年龄与精神病性症状:较早发病和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自杀风险更高,提示这类患者群体需要更密切的关注和评估。
临床意义:本研究提示,对住院的BD抑郁发作患者进行FT4和睾酮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的检测,并结合发病年龄和精神病性症状评估,有助于临床医生更精准地识别高自杀风险个体,从而实现早期干预。
总结论:在BD患者的抑郁发作期,较低的FT4水平、较低的睾酮水平、较早的发病年龄以及存在精神病性症状与自杀意念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发病年龄是其中最强大的预测因子。这些发现为开发更精准的BD患者自杀风险生物标志物评估工具提供了新的方向和依据。
参考文献
Fan, X., Shi, X., Deng, F. et al.Neuroendocrine abnormalities as predictors of suicidal ideation in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 during depressive episod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BMC Psychiatry25, 1029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25-07384-0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dahuajingshen@126.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