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安德利尔公司的YFQ-44A无人机在加州试验场呼啸升空,美国空军正试图用代码编织的翅膀,弥补日益扩大的战机缺口。
这架半自主无人机不仅是通用原子公司YFQ-42A后的第二个协同作战飞机原型,更折射出美军在战机数量跌至48个中队的历史低点时的战略焦虑——这个数字还不到冷战时期134个中队的三分之一。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与动辄8100万美元的F-35(图1)相比,单价仅2500万至3000万美元的CCA看似是个精明的选择。但便宜的价格背后是严峻的现实:美国空军在2026年将面临近300架战斗机的编制缺口,而老旧的A-10和早期F-15、F-16在面对现代化防空系统时已力不从心。
空军将领马克·凯利曾直言不讳地指出,57个中队的总数看似接近理想的60个,但其中不少战机如同博物馆展品,根本无法对抗拥有先进防空体系的对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CCA计划被赋予了救世主般的期待。按照设想,这些人工智能僚机将与F-22、F-35组成有人-无人编队,每架有人战机最多配备5架无人机,形成所谓的“多路护航”。
在台海想定的兵棋推演中,它们被期望能饱和中国的区域拒止体系,用可消耗的无人机群掩护珍贵的有人平台。米切尔研究所的报告更是断言,在面对台海冲突时,美军的战斗机短缺将超过需求的一半,而CCA正是打破这种失衡的关键。
(图2)
![]()
然而,这场看似完美的技术救赎却暗藏玄机。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特拉维斯·夏普尖锐地指出,CCA部署“没有主导战略”——为快速打击优化的无人机在持续感知任务中表现拙劣,而为侦察设计的型号又缺乏足够的攻击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台海的高强度冲突想定中,500架的CCA机队(图2)可能在数周内消耗殆尽,暴露出其可持续作战的软肋。
人工智能的成熟度同样是个问号。哈佛贝尔弗中心的报告揭示,CCA的自主性仍被限制在条件自动化层面,人类操作员仍需保留高阶决策权。从算法幻觉到通信延迟,从电子干扰到安全漏洞,这些技术瓶颈让CCA在短期内更像是个昂贵的辅助工具,而非真正的游戏改变者。
美国空军部长特洛伊·迈恩克将CCA首飞称为“里程碑”,但在这个光鲜的表象下,是美军在战略十字路口的艰难抉择。是要继续押注有限的有人战机,还是大规模转向无人机编队?是要追求技术完美,还是接受“足够好”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都没有简单答案。
(图3)
![]()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CCA(图3)被宣传为力量倍增器,但美军内部文件始终回避将其作为有人战机的直接替代品。
一位匿名空军官员坦言,1000架CCA机队或许能缓解战斗机短缺,但没人能说清它们究竟能替代多少架有人战机。这种谨慎态度反映出军方对技术过渡期的清醒认知——在人工智能尚未完全证明自己之前,传统的有人驾驶战机仍不可或缺。
从更深层次看,CCA竞赛不仅是美军的技术突围,更是大国博弈的微观缩影。当中国加速推进区域拒止能力建设时,美军试图用无人机群的“数量优势”来破解反介入体系的“质量优势”。但这种战略能否奏效,取决于能否在技术风险、成本控制和作战效能间找到平衡点。
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美国空军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等式:既要维持现有的有人战机规模,又要加速无人机部署,还要应对不断膨胀的预算压力。CCA或许能提供部分答案,但它绝不是万能解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