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谁记得小时候,邻居家赵大爷的身影?本是巷子里最健朗、最爱笑的老人。可最近,大家都察觉赵大爷越来越瘦。没了往日的笑声,衣服也显得空空荡荡。
赵大爷自嘲“岁数大了,瘦点挺好,省饭”,但去医院体检时,医生却连连摇头:“再瘦下去,可是不行的!”真是让人意外。不是说老了瘦一点更健康吗?到底,多大年纪的体重才叫“合适”?
70岁后,体重越轻越好吗?这里头,究竟藏着什么健康隐患?特别是第3点,很多人都忽视了。今天就带大家揭开“老年消瘦”的真相,让每一位步入花甲之年的你,对健康有全新的认识。
老年人越来越瘦,真的是好事吗?许多家庭都以为:“人老了,吃得少、动得慢,体重掉点儿正常。”但事实并非如此。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2022年研究显示:70岁以上老人中,体重指数(BMI)低于22的人群,总体死亡风险比保持在24-27范围内的老人增高24.6%。
究其原因,60岁后新陈代谢减慢,骨骼与肌肉逐年流失,脂肪储备减少。此时,盲目追求“清瘦”,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
更令人担忧的是,肌肉量下降会直接导致行动能力变差,跌倒风险成倍增加。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在2021年指出:每减少1公斤肌肉,老年人跌倒风险增加13.1%。
而跌倒、骨折等并发症,是高龄老人致残甚至致命的重要诱因。长期偏瘦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诱发慢性炎症、贫血,甚至加速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
许多资深医生建议:中国老人60岁后,理想体重应力争保持在BMI24-27之间,而不是一味偏瘦。这样做,可以带来以下积极变化
改善身体储备能力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项858位老人随访研究显示,BMI24-27人群,在3年内重大疾病发生率下降18.9%。适当的脂肪与肌肉,有助于身体抵抗大病、手术及意外创伤时的损失。
预防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下降
中山大学2023年一项随机调查发现,BMI低于22者,慢性疾病感染率较正常组高出27.5%。肌肉是免疫系统“坚强后盾”,合理增重,有助于减少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
减少跌倒及骨折风险
足够的体重,维持骨密度和下肢肌肉力量,有效提升行走稳定性。借助居家自助力量训练,骨折发生率可降低约16.4%。
延缓认知与记忆力衰退
专家团队分析1092例老年人样本指出,维持BMI不低于23的人群,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15.8%。归功于优质蛋白摄入,玉米粉、豆制品、瘦肉等有助于神经元保护。
为此,医生们总结出如下建议,各位老人及家属不妨试试看
适量增加优质蛋白与能量摄入
每日蛋白摄入建议55-70克,约等于一块巴掌大的瘦肉+1杯牛奶+1个鸡蛋。可多加豆制品、鱼虾、鸡鸭肉,新鲜玉米粉做主食更易吸收。
![]()
规律运动,提升肌肉含量
结合自身能力,每周3-5次20-40分钟力量训练(如慢蹲起、拉力带等居家实操),可有效增加肌力,降低跌倒风险。
关注基础疾病,“老慢支”“糖尿病”需个体管理
如有慢性病,定期与医生沟通,根据体重变化调整药食方案。若出现体重快速下降(3个月减少5%以上)应尽快就医排查。
![]()
定期监测营养指标和身体功能
建议每年一次体检,重点关注血白蛋白、肌酐清除率、骨密度等指标。可结合营养科、康复科意见,灵活调整饮食与锻炼。
保持心态积极,不盲目跟风减肥
“胖瘦”不能一概而论,中老年人以身体功能好、自理能力强为标准。避免被流行“瘦身养生”“网红餐单”误导,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