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爷今年54岁,是小城里出了名的“老好人”。每逢亲朋聚会,非他不可。可最近两个月,他总觉得头晕、脖子发紧,偶尔脸也发红。家人劝他别再喝酒,血压高,哪能不忌口?
孙大爷却反问:这么多年白酒没断过,真要“滴酒不沾”才行吗?一连串的问题,他自己也答不上来,只好无奈地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请医生把把脉。
![]()
一句医生的话让他吃了一惊:“酒这东西,跟你想的不一样,关键看,怎么喝。”难道血压高的人,偶尔喝一点就真的不能原谅?还是说,适量饮酒其实无碍健康?
带着这些疑问,咱们一起来听听医生和科学最新的研究怎么说,也许会颠覆你多年的认知。
血压高,饮酒到底有没有致命影响?医生这样解释,很多人以为“滴酒不沾”就是控制高血压的金标准,但实际上,饮酒与血压的关系既有黑白分明的一面,也有灰色地带。
权威数据表明,长期大量饮酒,收缩压平均升高5-10mmHg,而且高血压发生率上升约14%。酒精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最终让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壁压力增加。
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如果仅是短期、少量饮酒,对部分血压稳定、心肝肾功能未受损的人来说,风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绝对。
![]()
英国《柳叶刀》一项覆盖40国、16万余人的研究发现,低于每日10克纯酒精,对血压影响不显著。当然,这不是让大家随便喝,而是要看个体差异和健康基础。
然而对中国人而言,饮酒往往超量,且常伴随高盐、高油饮食、吸烟等多重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提出:血压高的人应尽量戒酒,至少限制在“每日不超过15克纯酒精”。
一旦过量,风险就直线上升,哪怕每天只多喝一点,中风风险提升17%以上。
经过调整生活习惯后,很多像孙大爷一样的患者发现,“滴酒不沾”3个月后,血压平均下降6到8mmHg,这相当于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60%以上效果。更重要的是,以下几种变化往往容易被忽视:
血管壁弹性改善:临床数据显示,戒酒半年以上,动脉硬化进展率下降约18%,血管堵塞、中风风险显著降低。
![]()
心脏负担减轻:大量饮酒者左心室肥厚率高达正常人的2倍,坚持戒酒后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CK-MB、肌钙蛋白)下降5到15%。
肝肾代谢能力恢复:每日饮酒超标者ALT、AST异常率达22.8%;但做到滴酒不沾3个月后,大约60%的患者肝酶逐步恢复正常。
情绪与睡眠明显改善:不少高血压者反映,戒酒后失眠、焦虑投诉率减少26%以上,生活质量提升。
意想不到的减重效果。酒精本身热量高,戒酒人群平均体重下降2到3公斤,腹型肥胖发生率下降超12%。
很多人却卡在“适量饮酒”的误区里。有人自信自己只是“每次小酌”,但事实上,长期积累比一次暴饮的危害更大。
尤其是高血压并发三高(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酒精会加剧血脂紊乱,增加心梗、脑卒中的发生率。
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与其纠结“能不能喝”,不如重点把握这些原则,让控酒、戒酒更科学、更有效:
定期监测自身血压波动:喝酒后1小时与第二天清晨测血压,任何超过10mmHg的变化都应警觉。
设立“无酒日”:WHO建议至少每周安排2到3天完全不碰酒,让肝脏和心血管有恢复休息的机会;最理想当然是彻底戒酒。
谨防隐性酒精摄入:料酒、部分餐酒、药酒等容易被忽略,实际加总的“饮用量”要算进日均储备里。
![]()
找替代法释放压力:喝酒只是短暂缓解压力,“步行、慢跑、练气功、读书”都是更好选择。
家人监督、分阶段逐步减少:骤然戒断容易出现戒断综合征,有家人陪伴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成功率高出单独行动30%。
还要特别提醒,如果你本身已有高血压并发症,比如心衰、肝肾功能损伤、糖尿病等,任何酒精摄入都极不建议。而所谓“药酒养生”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几乎都是误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