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食堂售卖 999 元帝王蟹一事可谓是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从事件本身来看,11 月 1 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第九食堂推出了售价 999 元一只(4.2 斤)的帝王蟹。同时,该食堂档口还有 158 元一只的波士顿龙虾、68 元一条的石斑鱼,也有 10 元一个的生蚝,40 元 1 斤的沙虾等不同价位的海鲜。食堂负责人强调帝王蟹是海鲜档口常规菜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有不少学生对帝王蟹的味道赞不绝口,认为新鲜美味,不输外面餐厅。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网友认为,高校食堂具有公益属性,一只帝王蟹的价格对于很多普通家庭学生来说过高,可能会让贫困生感到不适,甚至会引发校园内的攀比风气。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其实,这一事件反映出的是高校食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 如何在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和坚守公益普惠本质之间找到平衡。从积极的方面讲,社会在发展,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高校食堂尝试推出高端菜品,是一种服务升级的探索,体现了对学生不同需求的关注。就像南京大学此次的海鲜档口,有高端海鲜,也有平价海鲜,形成了价格梯度,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学生们通过拼单的方式品尝帝王蟹,既满足了尝鲜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财务管理和协作能力。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高校食堂的公益属性。据调查,2025 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月均生活费约为 1744 元,一只近千元的帝王蟹确实会让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需要营造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过度强调高端消费可能与这一理念相悖。
![]()
值得欣慰的是,11 月 4 日,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发布情况说明,称负责该窗口经营的餐饮企业已对现有菜式供应进行调整,确保菜式更加丰富多元、实惠亲民,更好地契合大学食堂的基本定位。这一举措体现了学校对舆论的重视,以及对高校食堂定位的深刻思考。
高校食堂的定位之争不应止步于简单的"高端"或"普惠"二元对立,而应构建更具弹性的分层服务体系。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看,南京大学设置价格梯度的做法实际上暗合"价格锚定效应"——帝王蟹的存在反而让中档海鲜显得更亲民,这种营销策略在商业领域常见,但移植到公益场景时需要更精细的温度把控。
![]()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正在呈现"圈层化"特征。部分留学生和本地学生的消费能力差异可能高达5-8倍,这就要求食堂服务必须具备"弹性包容"的特质。日本早稻田大学食堂的"隐形分层"模式值得借鉴:同一餐厅设置普通窗口和特色窗口,后者通过校企合作获得补贴,既保持价格亲民又满足多元需求。
从管理角度看,高校餐饮不妨引入"动态菜单"机制。像新加坡国立大学那样,通过校园APP收集消费数据,对高频低价菜品加大供应,对帝王蟹这类特殊需求采取预约制限量供应。这既保留了服务多样性,又避免了资源错配。美国康奈尔大学更创新性地将高端餐饮的溢价部分转化为"膳食奖学金",形成消费闭环。
![]()
食品安全维度同样不容忽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研究显示,高端水产的供应链管理成本通常是普通食材的3倍,这对食堂的冷链仓储提出更高要求。南京大学后续调整中提到的"丰富多元",应该包含加强食品安全等级分层管理的深层考量。
教育的本质是"见众生",食堂作为重要的生活课堂,其价值不在于提供统一标准的餐食,而在于让学生学会在差异中建立理解。或许未来高校食堂的理想形态,是既能看见那个为省钱打半份米饭的学子,也能包容想尝鲜拼单帝王蟹的青年,让每个选择都被温柔以待。这种包容性成长生态的构建,才是此次风波留给高等教育最珍贵的思考题。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民生聚光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