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还年轻,爱吃点甜没事!”咖啡馆里,52岁的王叔叔一边拆着蛋糕盒,一边笑着劝比他还大两岁的陈大爷多尝一口。陈大爷犹豫地盯着闪着亮片的草莓奶油蛋糕,说道:“我现在查出来血糖有点高,家里医生女儿让我少碰这些,怕胰腺出问题。”
王叔叔却不以为然地大口吃下,“我天天早晚馒头蛋糕换着吃,也没出啥问题。”可半个月后,王叔叔例行体检却发现,空腹血糖已逼近7.0mmol/L,肝功能和胰岛素水平也出现异常。
医生皱着眉提醒:“像你这样常吃糕点类‘高危食品’,胰腺迟早会吃不消!”陈大爷这才恍然,糕点不只是胖人的大忌,胰腺脆弱得更经不起“甜蜜暴击”……
![]()
你是不是也觉得,偶尔来一块蛋糕、小面包,换个心情没什么大碍?其实许多常见糕点,正在不知不觉间损伤胰腺!到底哪些糕点最‘伤胰’,医生为何一再劝诫‘再好吃也要忍住’?还有哪些隐蔽陷阱,是大多数人忽略的?
现代生活节奏快,升学、工作、家庭压力下,“慰藉型烘焙点心”成为很多人的心头好,但你是否意识到,过量糕点正在从血糖、血脂、体重、甚至胰腺健康四面夹击?
哈佛医学院大型队列研究已证实,长期热衷甜点、糕点的人,胰腺炎风险比一般人高出22.7%!而这三类糕点的危害,尤需警惕。
![]()
很多人以为,糕点热量高,最多让人变胖,没想到对胰腺的隐性损伤更加隐蔽且难以察觉。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已反复强调“精制碳水、反式脂肪和高糖食物是胰腺慢性受损的高风险因素”。蛋糕、泡芙、奶油小面包、夹心饼干、老婆饼等都难逃“伤胰”黑名单。
糕点类食品的3大“危胰”机制:
高糖负荷:可造成瞬间血糖大幅波动,胰腺必须“超负荷”分泌胰岛素应对,每次摄入都是一次额外压力。
![]()
反式脂肪酸:部分奶油、人造黄油类糕点,反式脂肪超标,被证实可引发胰岛β细胞损伤,是2型糖尿病和慢性胰腺病变的重要隐患。
精制碳水 + 油脂组合:容易促进内脏脂肪堆积,提高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增加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风险。
![]()
最新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每天进食超过100克糕点类食物者,其胰腺炎发病率比普通饮食者增高18.4%,并且多集中于看似“健康体重”的中老年群体。
医生发现:这3类糕点对胰腺杀伤力最大,建议不论年龄,都要少吃!
“高糖高油类”蛋糕如提拉米苏、芝士蛋糕、泡芙
这类糕点通常含糖量超标,每100克含糖量高达43.2克,脂肪21.8克。哈佛大学研究团队随访4978名中老年人发现,每日一块此类蛋糕,三个月后约46.2%的受试者出现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加重。
“反式脂肪类”烘焙,如夹心面包、曲奇饼干、奶油小酥点
反式脂肪酸常通过人造黄油等加入其中,每100克蛋糕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可能高达2.8克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反式脂肪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直接相关,胰腺功能连续受损。有人体试验显示,血清胰岛素水平下降幅度可达12.6%。
![]()
“隐性高糖”糕点,如老婆饼、莲蓉酥、枣泥派
这些糕点往往糖油含量都不低,但因不显甜,容易被人忽视。连续进食三个月,有实验组受试者胰腺炎生化指标(如淀粉酶、脂肪酶)升高高达16.4%。许多中老年群体自认为“不吃甜食”,实则日常糕点极大拉高了胰腺负担。
不止如此,部分糕点还混合香精、色素、添加剂,对本就脆弱的胰腺雪上加霜。一项国内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有习惯性糕点摄入史的人群,3个月后胰腺功能不全风险比禁食者高出1.5倍!
专家建议,少吃不等于不吃,关键在“选对、控量、学会替代”。
优选“低糖低油”品种:比如黑麦杂粮面包、全麦欧包,不仅降糖慢,还富含膳食纤维,对胰腺刺激较小。
控制频率与分量:每周糕点进食不超2次,每次不超1小块(大约30克),切忌每日当早餐或宵夜。
![]()
警惕“无糖”陷阱:“无蔗糖”并不等于无热量、无碳水,仍会加胰腺负担。仔细看标签,优选成分单纯、原料透明产品。
多用坚果、水果做健康零食替代:少量坚果(如核桃、巴旦木等)、低糖水果零食不仅能缓解嘴馋,还能减少血糖波动。
增加饮水、适量运动:多喝水、每餐后慢步散步15分钟以上,可有效帮助血糖、胰岛素水平在餐后平稳下降,减轻胰腺压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