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买战机掉链子?88 架 F-35 卡壳,大选前博弈玩心跳
说白了,国家买战机就跟咱们普通人买豪车一个道理,不光得花钱,还得琢磨合不合用、后续养不养得起。
加拿大这波操作可太让人看不懂了,一边砸钱给首批 16 架 F-35 建机库,一边 88 架的大订单却迟迟不落地。
你琢磨琢磨,这哪儿是买战机啊,分明是借着军购搞大选前的 “政治秀”,背后全是选票、利益和盟友关系的连环算计。
![]()
首批敲定 大单却卡壳
咱们先把情况捋清楚:加拿大早就下了决心,要换一批新型战机替换老旧的 CF-18 机队,目标是 88 架 F-35A 隐身战机。
现在钱已经花出去一部分了,阿尔伯塔省的科尔德莱克基地和魁北克省的巴戈特维尔基地,新的机库和配套设施都在热火朝天建设中,就等着战机到位。
按照最新消息,这首批 16 架战机预计 2026 年才能交付首架,主要用来训练飞行员,2028 年才能正式列装部队。
可让人纳闷的是,剩下的 72 架战机,渥太华却按下了 “暂停键”,美其名曰 “正在审查”,这一查就没了准信。
你发现没,加拿大这波操作其实留了后手:只敲定 16 架的首批订单,再加上正式的审查机制,不管下一届政府是谁,都能随时放缓进度、调整规模,甚至直接把采购方案拆了重搞。
![]()
更有意思的是,2024 年 10 月加拿大国会国防委员会专门开了听证会,各方吵得面红耳赤。
支持买 F-35 的催着赶紧定案,反对的硬扛着要求重新评估,这场听证会说白了就是大选前各党派的 “秀场”。
毕竟军购背后的就业岗位和产业红利,可是实打实的选票筹码。
而且更关键的是,除了战机本身,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导弹还得额外投入 55 亿加元,这笔巨款怎么花,自然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到了 2025 年 10 月,加拿大国防部高层还在力挺 F-35,空军司令和国防部副部长在议会作证时说,必须在 2032 年前完成战机替换,不然空防压力扛不住。
可嘴上说着 “全速推进”,实际却没动静,这种矛盾的态度,说白了就是在等大选结果定调。
![]()
五大争议 怼得 F-35 下不来台
我跟你讲,反对党能硬气叫板,可不是空口说白话,他们抛出的五大论点,每一个都戳中了 F-35 的要害,让支持方很难反驳。
首当其冲的就是成本和交付风险,这也是最让加拿大老百姓反感的一点。
F-35 最吸引人的就是 “Block 4” 升级包,里面有新型传感器、电子战工具和先进武器系统,可这升级包简直就是 “跳票大王”。
原本计划 2026 年完成,后来推迟到 2029 年,现在直接推到 2032 年了,还超支了 60 亿美元。
更坑的是,没有 “技术更新 3 号”(TR-3)这个硬件升级包,Block 4 就没法推进,而 TR-3 的软件开发问题一大堆,代码量激增 85%,可靠性差得不行。
这意味着什么?现在付钱买的战机,就是个 “半成品”,未来还得额外砸钱升级才能达到预期性能。
而且 F-35 的交付延迟得离谱,2024 年交付的 110 架战机,平均晚了 238 天,比 2023 年的 61 天翻了好几倍。
![]()
更要命的是,F-35 的任务准备率只有 51.9%,每十架里至少有五架没法随时出任务,得停在停机坪上等着修,维修零件积压上万件,平均维修时间要 141 天,远超预期的 60 天。
再加上恒温机库、加密数据系统这些娇贵需求,还有每年高达 660 万美元的维护费(比最初预估多了 34%),这哪儿是买战机,分明是买了个 “吞金兽”。
普通选民一听 “花钱买半成品”,立马就共情了,反对党自然拿这当攻击利器。
第二大争议点,是欧洲战机的 “实在诱惑”。2025 年以来,萨博、空客这些欧洲厂商可没闲着,组团加大对加拿大的游说力度,承诺一个比一个实在。
萨博直接说,只要买鹰狮战机,就在魁北克建组装厂,创造 1500 个直接就业岗位,还让加拿大企业深度参与后续升级,真正做到技术转让。
更绝的是,萨博还借着竞标加拿大预警机的机会,绑定了本土的庞巴迪公司,用加拿大制造的机身搭配瑞典技术,让 “本土利益” 这张牌打得更响。
![]()
反观 F-35,加拿大能拿到的只是 “工作份额”,说白了就是跟着生产点零部件,根本没有产品控制权,连后勤数据、任务档案和升级节奏都要受制于外部。
对于看重北极主权的加拿大来说,这简直是 “命脉被人攥住”,自然不放心。
第三点争议更实际:任务适配性存疑。加拿大空军日常干的活儿,无非是拦截不明飞行器、本土主权巡逻和 NORAD 的防空任务。
2024 年 NORAD 已经全面部署了基于云的指挥控制系统(CBC2),能实时共享作战信息,提升反应速度,这就要求战机得有靠谱的通信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而不是光有隐身就行。
欧洲的鹰狮和台风战机,早就整合了 “流星” 超视距导弹,能直接形成战力;而 F-35 要到 2030 年代才能完成这项整合。
对于加拿大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 “即战力”,而不是等十年后才能形成完整作战能力的战机,这一点上,欧洲战机赢麻了。
第四点直击加拿大的地理痛点 ——北极作战需求。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广袤、严寒又偏远,对战机的要求是 “皮实耐用、好维护”。
![]()
鹰狮战机就是为这种环境设计的,能在简易跑道起降,小机组就能快速维护,维护成本还低;台风战机也经过了欧洲寒区测试,适应性不差。
可 F-35 就娇贵多了,隐身涂层需要恒温机库保护,还得配专用工具和加密网络,后勤保障复杂又费钱。
反对者直言,建这些配套的钱,要是用来买欧洲战机,能多买好几架,还能增加飞行训练时长,性价比差太多。
而且挪威已经在北极部署了 F-35,实际使用中暴露的后勤难题,加拿大不可能看不见。
最后一点就是赤裸裸的政治博弈。军购从来都是 “另类外交”,渥太华故意把 F-35 采购和美加贸易摩擦挂钩。
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变动,让加拿大更不想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想表明不会绑定单一供应商。
保留欧洲选项,既给美国施压,又能彰显发展本土国防工业的决心,这对后续潜艇采购等海事投资也有帮助。
![]()
国内层面,魁北克、安大略等省的就业全靠军购带动,各党派自然要借着审查拖延时间,争取更多地方选票。
毕竟谁能给当地带来工厂和岗位,谁就能拿到更多支持,这在大选期间可是致命的筹码。
当然,支持采购 F-35 的一方也有硬理由:F-35 是十几个关键盟友的标准机型,能实现 “先发现、先开火” 的优势,还能无缝整合盟友的空中态势。
要是现在放弃后续采购,不仅要付罚款,还会延误交付、打乱训练体系,未来搞混合机队,维护和训练成本还得往上涨。
而且随着对手传感器技术发展,隐身能力未来只会更重要,现在不买以后更被动。加拿大空军还澄清,F-35 不存在 “远程锁机” 功能,想打消大家的顾虑。
![]()
混合采购 大概率是最终答案
现在的局面很明朗,加拿大已经深度介入 F-35 项目,首批 16 架的配套设施都建了,想彻底放弃几乎不可能。
但要硬着头皮拿下 88 架,又过不了反对党和选民这关。所以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 “混合采购” 的 B 计划,这也是目前呼声最高的方案。
简单说就是:保留首批 16 架 F-35,专门用来执行隐身协同、盟友联合军演等高端任务;再采购一批欧洲战机(大概率是鹰狮),负责本土防空、北极巡逻这些日常任务。
这种方案看似两全其美,既能降低单一机型的风险,又能平衡盟友关系和本土利益,还能把产业红利分给不同省份。
但这里面的门道也不少,混合机队意味着要两套训练体系、两套维护设备,长期下来成本肯定会增加。
而且加拿大国防部明确说要在 2032 年前完成 CF-18 的替换,留给他们犹豫的时间不多了。议会 10 月 21 日还要听取战机现代化计划的专项报告,到时候可能会披露更多决策细节。
![]()
最新的动态是,欧洲厂商还在持续加码,萨博已经和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进一步落实组装厂计划,就是等着加拿大松口。
而美国方面也在施压,暗示如果加拿大减少 F-35 采购量,可能会影响美加在 NORAD 框架下的合作。一边是欧洲的 “利益诱惑”,一边是美国的 “盟友捆绑”,加拿大夹在中间,确实难办。
不过说到底,大选结果才是关键。如果支持 F-35 的党派胜出,大概率会推进完整版 88 架采购;如果反对党上台,混合采购或者直接转向欧洲战机,都是有可能的。
但无论怎么选,都得在 2032 年前完成替换,不然加拿大的空防真的要出问题。
![]()
结语
国防采购从来不是 “买最贵的”,而是 “买最对的”。加拿大这场战机采购闹剧,本质上是大选前的政治博弈,但最终还得回归实际需求。
北极的严寒、本土的防空、有限的预算,这些才是决定战机选型的核心。
F-35 虽先进,但 “半成品” 属性、高昂成本和娇贵需求,确实不符合加拿大的国情;欧洲战机虽不隐身,但皮实耐用、性价比高,还能带来本土就业,更对加拿大的胃口。
不管是死磕 F-35,还是转头选欧洲战机,渥太华都别再拖了。
战机是用来保家卫国的,不是用来竞选造势的,再耗下去,耽误的可是自己的国防安全,最后吃亏的还是加拿大老百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