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所谓的政府体系本质上是政治+财政(含经济)的共生体,彼此相互依存,也相互影响~
11月3日,财政部正式成立了[化债管理司]
这个前无来者,后无古人的部门是什么部门,在中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又肩负什么使命?
今天的文章就说说这个事情
01
首先,一个司。
我是在公司喝茶的时候看见公司群的动态,才知道“财政部成立了债务管理司“。
看到这条信息的第一个反应,我就是查资料,看看中国历史上是不是有类似的部门或者职能。
结果就是:债务管理司,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那么,此时此刻财政部成立债务管理司是为什么呢?
我看了一下网上的讨论了,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是基于化债工作的难度、背景的复杂,才”因事“而设的部门;
另外一种声音认为,是基于未来债务常态化、持久化,才”因势“而设立的职能。
我的观点与之不同,我认为这不是”因事设岗“,而是中国在政治、经济治理和发展过程中的全面升维。
为什么是全面升维?
在之前,地方债这件事人人都知道、事事都在管,但我们”对待“地方债这件事的视角还是应对式思维。
即,有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有债务,解决化债问题,如何解决化债。
说白了,就是事出来了,怎么收拾”烂摊子“,在地方债的管理上完全是应对式的思维和举措;
所以,之前化解地方债就是”拖“和”顶“
什么意思呢?
——所谓拖,就是长债化短债,新债换旧债,低息债换高息债,本质上是”时间换空间“的久长解决方案;
但这种方案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会把”新增货币“和”新增贷款“统统吃掉。
这里算个账,大家会明白:
截至2024年,中国政府全口的债务总额是92.6万亿,这里面有34.6万亿的国债,地方城市显性债务47.5万亿,地方城市隐性债务10.5万亿。(财政部数据)
按照3%的偿还利息计算,不算本金一年大概就有2.77万亿的利息。
而我们2024年全年新增M2总额是21万亿,其中地方债券净融资11.3万亿。
这上面的数据大家琢磨一下,也就能明白:
”别看印钱的速度没变,这钱越印越多,但仅偿债利息一项就吃掉了2024年10%的货币,
哦,对了,这还不算借新债还旧债的钱“
所谓顶,就是顶住的意思。
近些年债务没有违约,与此同时平台转型、机构优化,年度专项债额度也在释放,好像一切都稳住了。
殊不知是中央在稳大局,中国给地方债顶住了。
现在财务部正式成立化债司,就意味着中国在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从之前的应对式管理,变成了预防式管理,
也就是说,从之前的事后”解决“变成了事前”筹划“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四中全会之际,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说过:必须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一条铁律来执行。
换句话说,地方债在未来,必将更规范、更严格。地方城市的政府债也正式进入到”统一监管“的新阶段,
就像刚刚过去的10 月发布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办法》,本质上就是”统一监管“的体现
从债务管理司的机构设置看,设置了地方债务一处、二处,中央债务处、综合处,发行兑付处,监测管理六个处级室。
这些部门职能覆盖了中央的国债、特别国债,地方城市的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债务的发行和本息兑付,以及国内和国际政策研究全链条等等,
也就是说,从债务管理司的职能看,从政策制定到债务发行在这个部门形成了闭环~
这意味着”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的路径更明确,同时地方城市钻空子、走外道的空间越来越少,
![]()
在未来,无论是买卖国债发行基础货币、还是财政重整、亦或者融资平台改革都会变得越来越规范,中国债务会逐步对标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提升中国“债务”的国际认可度。
货币不断贬值的背景下,该怎么做家庭房产配置,推荐阅读《》
02
其次,地方城市的逻辑
这些年地方城市一直都在“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儿”
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地方城市有其刚需支出的一面,比如路桥工程、工资、民生保障等等;
另外一方面地方财政主要依靠土地财政和转移支付(国家给钱)
过去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拉投资、卖土地、高基建还能风生水起,现在这条路已经收窄,随着房地产行业由巅峰时期的18.3万亿萎缩至9万亿左右,土地财政跌破6万亿也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地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地方债的良性发展,不是地方城市融资结构错配就能解决的
而地方城市拥有巨大资源和权力,包括行政资源、审批权力、财政调度、人事任命等等,在这样背景下,“地方债不违规”,也成了政治逻辑的经济折射。
比如,直接命令地方融资平台“先还债、再生产”,哪怕停工停产,更有甚者动用国资经营收入、城市公共事业收入来“救火式”兑付债务展期
所以,我们没有看到地方城市显性债务违约,那么为什么地方城市显性债务不能违约呢?
因为地方城市显性债务违约有点类似“权力坍塌”,这在咱们的文化理解中不是财务问题,是zz失败!
所以,地方城市一直动用一切“方法”维持表面的信用。
但当下的维持,不等于永远如此。
从钱的角度看,2024年中国财政收入大概22万亿,公共预算收入12万亿左右,
而地方城市平台债务在2025年到期就有8.5万亿,其中5.1万亿银行贷款和其他非标债。
这意味着,每年偿还债务这一项就会吃掉地方城市50%以上财政空间。
面对这种情况,之前财政部用“应对方式”尝试过地方债务重组、资产变现、城投市场化转型等等,甚至还包括贵州、云南、甘肃的定向再融资....
换句话说,中央是殚精竭虑的“把能做的、都做了”,但地方债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所以,财政部成立债务管理司,就是要建立制度,有步骤化债、有计划应对,主动重构地方债务!
我估计,接下来大概有如下几步:
第一步就是透明化。
之前地方债也摸底过很多次,但城投公司融资、表外债务等问题仍然需要彻底摸清,才知道“债在哪里?”、“债的额度是多少!”
第二步分类
摸清之后就是分类,然后按照偿债能力处置,延期、降低利率、资产变卖等等方式来解决债务问题;
而一些明显亏损、烂掉的债务,应该会破产剥离、清算、重组。
大概的逻辑,就是“能医治的就吃药,不能医治的腐败部分就清除”,
第三步增加来源
房地产从增量时代走入了存量时代,也就意味着地方城市要从100%依赖土地财政,变成增加其他收入弥补缺失土地财政。
至于具体是什么还不明确,反正目前来看,低空经济、山林湖泊证券化还没有“一项”可以顶替土地财政的,
我估计大概率就是围绕“扩大内需从而增加消费税”、围绕“提高工资从而提高个人所得税”等方面增加地方城市税源。
第四步:狠压支出
财政部部长明确“不新增隐性债”,意味着压实、压死地方泛化支出是刚性底线~
总而言之,成立债务管理司是中央统一调度和分类处理地方债的基础,也是化解地方债风险的根本~
换句话说,解决债务,加快化债、让经济从债务周期底部走出来,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毕竟,成立债务管理司是建立市场信心、系统性解决地方债务和地方财政的新起点·
货币不断贬值的背景下,该怎么做家庭房产配置,推荐阅读《 》
03
最后,说几点吧。
1、永恒不变
当代经济的底层逻辑就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一面是“货币”、一面就是“债务”。
所以,货币的本质是债务~我们手中的纸币,本质上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凭证;银行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所以,发债、印钱是全世界宏观债务的最终化解方式,唯一的区别就是印多、印少,给你印还是给我印的区别。
所以,化债不等于没有债务,只是让债务在“良性可控”中有序发展~
2、未来
化债的底层原因并不是因为”债务巨大“,而是因为巨大的债务侵蚀了银行利润,让整个金融系统暴露在风险中~
不过仍有一个问题:化债阶段,国有资产重组、变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谁敢”顶着国有资产流失“签字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