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又有三位听障患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重启时刻”。
随着国家人工耳蜗集采政策落地,“高价”不再是阻碍希望的门槛。
越来越多的家庭,从“做不起”到“做得起”,从“无声”走向“有声”。
这三位来自不同城市的患者,他们的故事,正是这个秋天最真实的“新声注脚”。
一声“妈”,等了四十多年
45岁的李晓红(化名)来自安阳汤阴。3岁那年,一场高烧后导致耳聋。此后,她的世界陷入寂静。家人带她辗转多地针灸、电疗,却始终无果。
儿子尚未成家,家庭条件一般。
“孩子结婚要用钱,我都不好意思再提看病的事。”李晓红说着,语气里带着些许无奈。
直到国家人工耳蜗集采政策实施,手术费用从原先二三十万元降到七万元以内,叠加医保后自付仅需两三万元,她终于下定决心——“这次,不想再拖了。”
10月25日晚6点,她在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她进手术室那一刻特别平静。”家属说,“手术成功后,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婚礼上,听见儿子儿媳叫一声‘妈’。”
再等一个月,我希望他能听见我的声音
52岁的袁晓彬(化名)来自洛阳伊川。童年时因药物致聋,听力下降伴耳鸣已40年。未婚的他靠低保生活,侄子是他唯一的亲人。
过去,他曾去多家医院咨询人工耳蜗手术,但高昂的费用让他们一次次放弃。
如今,集采政策让希望重新点亮。10月底,他在侄子的陪同下,来到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接受人工耳蜗单侧植入。
“手术很顺利,再等一个月开机的那天,我希望叔叔能第一时间听见我的声音。”侄子轻声说。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台手术,更是一场久违的团聚。
听见,是我们婚后最好的礼物
32岁的田晓梦(化名)专程从外地赶回郑州,做了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她从小听力就差,靠读唇语交流。婚后,她和丈夫计划要孩子,却始终担心——“如果我听不见孩子的哭声怎么办?”
“医生说双侧植入能让声音更立体、更准确,以后生活和工作都更方便。”丈夫说,“我们想让她真正听清世界,也能清楚地听见家的声音。”
今年10月,她终于决定迈出这一步。术后第三天,她恢复良好,笑着比了个“OK”的手势。
“这不只是手术。”她笑着说,“是我们新生活的开始。”
政策普惠,让“新声”更近一步
![]()
对于患者来说,幸运的不止是手术顺利,更在于国家政策带来的切实改变。
三台手术均由省内知名专家与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专家团队共同完成。
自2015年以来,医院已累计为769名听障患者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为省重特大疾病即时结算定点医院、市残疾儿童手术康复救助定点康复机构,医院始终致力于让更多患者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院配备可视显微镜、手术动力系统、术中监测系统,可为人工耳蜗精准植入提供强大的设备支撑。尤其是术中监测系统,NRT反应良好,可评估听觉通路的完整性,并可以预测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效果。
人工耳蜗集采政策的落地,使这项高精尖技术真正走进普通家庭:
▪费用大幅下降:单侧植入总费用从原先二三十万元降至7万元以内(医保报销前);
▪医保叠加报销:部分省份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费用仅需1–3万元;
▪儿童救助扩面:3岁前是语言发育关键期,政策让更多听障儿童不再错过“开口说话”的黄金时间。
对家庭而言,这是从“望而却步”到“负担得起”的跨越;对患者而言,这是从“沉默”到“听见”的重生。
医生提醒:哪些人适合人工耳蜗植入?
▪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包括语前聋和语后聋);
▪佩戴助听器无效或效果不理想;
▪医学影像评估无植入手术禁忌症。
人工耳蜗并非简单的“装置”,而是一场跨越时间、科技与情感的“复声之旅”。
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将继续秉持“用爱心,做善事”的价值理念,用专业与温度,让更多家庭重获“新声”的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