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关注全球防务领域的动态,近期外媒对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甚至抛出中国高超音速武器将主宰第二岛链,美军难有生存空间的结论。
随着美国完成B21轰炸机在东亚部署的风险评估,这一话题更是被各类媒体转载解读,不少分析还提到若将高超音速武器与核弹头结合,现有反导系统将完全失效。
这不禁让人好奇:外媒的判断真的客观全面吗,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真实威慑力究竟如何,它与核弹头结合后,又能实现怎样的战略战术价值?
![]()
外媒之所以得出美军在第二岛链难以生存的结论,并非毫无依据的空谈,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论证逻辑,他们聚焦中国的武器装备体系。
认为中国新一代攻击核潜艇、鹰击19导弹以及传说中的轰20轰炸机,已形成对第二岛链及周边区域的全面覆盖,即便美军将B21部署到更远的澳大利亚,也难以摆脱被打击的风险。
![]()
而且美军的防御短板被反复强调,现有反导系统和防空体系在面对高超音速武器时几乎不具备有效拦截能力,而美国自身缺乏同等水平的高超音速武器,无法形成相互制衡的威慑平衡。
另外还有高超音速武器与核弹头结合的设想,在外媒看来,这种组合将催生极具毁灭性的战术核打击手段,同时丰富中国的战略威慑体系,让美国在常规和战略两个层面都陷入被动。
![]()
高超音速武器最核心的技术优势在于其独特的飞行轨迹,无论是滑翔弹道还是其他创新弹道设计,都使其机动性大幅提升,现有雷达难以捕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
这种不可拦截性与核弹头的杀伤力结合,无疑会放大威慑效果,但外媒的分析似乎过于侧重单一武器的效能,却忽略了武器应用的现实约束和战略威慑的核心逻辑。
![]()
核心短板不可忽视
客观来看,外媒的结论存在显著的夸大成分,其论证过程未能充分考虑高超音速武器的技术局限和实战场景的复杂需求,因为高超音速武器无法替代洲际导弹的战略核威慑作用。
战略核威慑的核心在于射程覆盖和稳定打击,洲际弹道导弹通过在外太空飞行,大幅减少空气摩擦带来的能量损失,从而实现上万公里的射程,能够对全球范围内的目标形成有效威慑。
![]()
这是目前陆基、海基核力量的核心支撑,而高超音速武器目前主要在大气层内或大气层边缘飞行,虽然机动性强、难以拦截,但空气摩擦带来的能量消耗使其射程受到严格限制。
即便技术不断突破,其实际射程也难以达到洲际导弹的水平,自然无法承担战略核威慑的核心任务,简单来说,高超音速武器的优势在于突防打击,而非远距离战略威慑。
![]()
两者的战略定位本就不同,不能混为一谈,高超音速武器不具备摧枯拉朽的大规模摧毁能力,这种武器属于高价值装备,研发和制造成本高昂,决定了其装备数量必然有限。
无法像常规导弹那样形成导弹雨式的饱和打击,从实战效果来看,武器的摧毁能力不仅取决于精度,还与装药量、火力密度密切相关。
![]()
俄乌冲突中的案例就很有说服力,俄罗斯曾用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袭击乌克兰机场,导弹精度很高,成功击中了指挥塔台等关键设施,但由于发射数量有限、火力密度不足。
即便击中跑道,乌克兰也能快速修复,机场很快恢复部分作战能力,对于美军在第二岛链的基地而言,若想彻底摧毁机场、让其失去作战功能。
![]()
需要对跑道、机库、油库、维修设施等多个目标进行持续打击,这需要足够的火力密度和弹药储备,而高超音速武器的数量限制和使用成本,决定了它难以完成这样的大规模摧毁任务。
如果分散火力打击多个目标,其威慑效果会进一步削弱,更难以实现荡平所有空中力量的目标。
![]()
关键节点破局
抛开外媒的夸大解读,高超音速武器的真正价值并非单一武器主宰战场,而是在体系化作战中扮演破局者的角色,通过打击关键节点为后续作战打开通道。
其不可拦截的核心优势,使其成为打击高价值关键目标的最佳选择,比如敌军的指挥控制系统、核心雷达阵地、防空导弹发射中心等。
![]()
这些目标是敌军作战体系的中枢神经,一旦被摧毁,敌军的防御体系就会陷入混乱,后续的常规导弹、远程攻击平台等就能顺利实施打击。
具体到第二岛链的攻防博弈中,高超音速武器的作战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利用其突防优势,精准摧毁美军在第二岛链内的指挥中心和防空雷达阵地,瘫痪其对空预警和指挥协调能力。
![]()
常规导弹和远程打击平台跟进,对机场跑道、机库、油库等设施进行饱和打击,形成足够的火力密度,彻底摧毁机场的作战功能。
最后,通过持续封锁和打击,让美军无法快速修复设施、补充物资,从而丧失在第二岛链内的作战能力。
![]()
这种关键节点破局+体系化后续压制的模式,才是让美军在第二岛链难以生存的有效途径,高超音速武器的价值不在于一锤定音,而在于撕开缺口。
它是体系化作战中的尖刀,而非独立主宰战场的全能武器,外媒将其单一效能无限放大,显然是对现代战争体系化逻辑的误解。
![]()
理性认知武器价值
综上来看,外媒关于中国高超音速武器主宰第二岛链的结论过于绝对,存在明显的夸大成分,高超音速武器与核弹头结合,确实能形成强大的战术核威慑和实战打击能力。
但无法替代洲际导弹的战略核威慑作用,其不可拦截的优势值得重视,但受限于射程、数量和使用成本,也难以实现大规模摧毁目标,我们应该客观看待高超音速武器的价值。
![]()
它是中国国防力量现代化的重要成果,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作用在于体系化作战中打击关键节点,为后续作战创造优势。
在第二岛链的攻防博弈中,真正让美军难以生存的,不是某一款单一武器,而是中国日趋完善的攻防一体作战体系。
![]()
从武器装备的覆盖能力,到防御系统的拦截能力,再到体系化的协同作战能力,形成了全方位的压制优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超音速武器的射程、威力和装备数量可能会持续提升,其战略战术价值也将进一步凸显。
![]()
但无论武器如何发展,现代战争的核心始终是体系化对抗,单一武器无法决定战争胜负,只有构建完整的作战体系、形成全方位的攻防能力,才能真正掌握战场主动权。
这或许就是外媒在热议中忽略的核心逻辑,也是我们理性看待中国国防力量发展的关键视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