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绰号“火炬52”的美军B-52H战略轰炸机,在加州欧文斯谷上空被航空摄影师抓拍到了不寻常的一幕——它的右侧机翼下,赫然挂着两枚外形神秘的导弹。这两枚导弹拥有倒T形尾翼、弹体下方的折叠主翼,以及头尾独特的楔形设计,与美军此前公布的AGM-181A“远程防区外导弹”(LRSO)渲染图高度吻合。这款被外界称为“下一代核巡航导弹”的武器,首次以实弹挂载形式曝光,瞬间引爆军事圈。
![]()
如“橙标”般的醒目,B-52H的机身将其一次普通的训练演习的外壳一一掀开,展现了其在近期的多种多样的“战斗”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可见这两枚导弹都已将其固定在了一个多用途的弹射挂架的外侧的挂点上,该挂架理论上可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种不同规格的各种不同种类的弹的各类各样的挂载需求,但此次只将两枚新型的导弹挂载上来,显然这也是对这两枚新型的导弹的适配性与飞行的稳定性等方面的验证工作。
摄影师伊恩·雷基奥回忆,当时他通过无线电听到“火炬52”呼号后,立即抓拍到这架轰炸机在约5000英尺高度飞过的画面:“它爬升后依然足够低,我们能清晰看到弹体细节。”
伴随超40年的老将AGM-86B空射巡航导弹的逐渐退役,美军便将其一马当先的“王牌项目”AGM-181A推向了前台,作为其下一代的空射巡航导弹的代替者。尽管官方并未对其的具体参数的公开透露,但通过对其的渲染图以及开源的相关信息的分析都表明它是一种典型的亚音速的隐身巡航导弹,其将弹体与发动机紧紧地一体化的设计使得其能更有效的规避了雷达的探测、红外的辨识以及电磁的干扰等。
![]()
尽管遭遇了GPS的严重干扰甚至被对手的强大对抗的干扰下也能准确的将目标锁定并命中,更关键的是,AGM-181A能搭载W80-4型热核弹头,当量可在数千吨至十万吨间调节,实现从战术打击到战略威慑的灵活切换。
美军此番高调的试射新型的核导弹,其时间的选取也颇具深意.。就在10月下旬,俄罗斯总统普京刚宣布成功测试“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而B-52H挂弹飞行的画面几乎同步流出。军事观察家认为,这绝非巧合——美军意在向对手传递“战略对标”信号,同时检验LRSO的实战挂载能力,为2027年后的量产铺路。
B-52H这款“花甲老机”的此次亮相,再次证明其“宝刀未老”。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它便开始投入使用,期间经历了数次技术升级与革新。展望未来,它还将迎来新型发动机和雷达系统的换装,预计会一直服役到2050年左右。而AGM-181A正是为其与新一代B-21隐身轰炸机量身定制的核打击利器。
![]()
美军计划采购约1020枚该型导弹,总成本超160亿美元,单枚售价约1400万美元,待其服役后,B-52H每个挂架可搭载2枚AGM-181A,单机核打击火力将呈指数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LRSO项目自启动之初就明确“只装核弹头”,常规打击任务则交由AGM-158系列导弹承担。
这意味着AGM-181A是纯粹的核威慑工具,其设计目标很明确:穿透先进防空网,在防区外对战略目标实施核打击。这与美军近年推动“三位一体”核力量全面更新的战略一脉相承——从陆基“哨兵”洲际导弹到海基“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再到B-21轰炸机,美国正系统性升级其核武库。
这次试射也折射出亚太地区战略平衡的微妙变化。2025年以来,美军B-52H频繁现身朝鲜半岛、关岛等地,甚至挂载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开展演练。尽管美军承认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落后中国5年”,但通过B-52H平台快速集成多种远程打击武器,其意图很清晰:确保关岛等关键基地不被“踢出打击计时器”,同时将威慑半径前推至第二岛链。
![]()
如果说B-52H是美军战略威慑的“老骥”,那AGM-181A便是其蹄下的“新鞍”。当这款飞行了60年的轰炸机拖着隐形核导弹划过加州上空,它送出的不只是一次技术测试的成功,更是一封写给大国博弈时代的核威慑通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