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近日爆出“猛料”,称美国情报机构发现阿联酋AI公司G42向华为提供技术,中国借此延长空空导弹射程,开发出霹雳-15和霹雳-17。这一指控的逻辑链条堪称荒诞:华为与G42合作的数据中心项目“可能接触美军技术”,进而推测中国“窃取”导弹研发资料。然而事实是,霹雳-15早在2015年就已定型服役,而所谓“技术转移”直到2022年才被“发现”。这种时间线上的矛盾,暴露出美方指控的牵强附会。
更讽刺的是,霹雳-15E在印巴空战中击落190公里外的阵风战机,而美军现役AIM-120D导弹理论射程仅160公里。当技术落后成为事实,舆论抹黑就成了美方的标准操作手册。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双脉冲发动机与AESA雷达:中国军工的硬核突破
霹雳-15的核心技术突破源于两项自主创新: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双脉冲发动机如同汽车换挡,通过二次点火实现分段推进,射程突破200公里;AESA雷达配合光纤陀螺仪技术,形成精准抗干扰的全自主制导体系。
量产能力是技术成熟度的最好证明。自动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确保导弹性能稳定。这些硬核突破与华为AI业务毫无交集,美方所谓“技术窃取”的指控,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霹雳-17的降维打击:400公里射程如何颠覆空战规则
霹雳-17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空空导弹技术已实现代际领先。其弹体加长设计专为超远程打击预警机等高价值目标,射程超美军现役导弹2.5倍。相比之下,美军同类项目AIM-260研发滞后,暴露出其技术路线规划的混乱。
中国军工的崛起并非依赖外部技术输入,而是通过体系化创新实现突破。乘波体弹头技术的延伸应用,正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最佳例证。
![]()
image
历史回击:中国导弹技术从仿制到引领的60年跨越
回溯中国导弹发展史,从1964年自主研制东风二号起步,到钱学森建立“总体设计部”研发体系,中国早已奠定独立创新根基。如今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乘波体设计,连美国智库都承认“无法拦截”。
美方炒作“中国技术抄袭”已成固定剧本。2013年渲染中国“盗取”雷达芯片,结果被曝涉事芯片仅为硬币大小;2025年又声称鹰击-21“窃自美国”,却绝口不提美国自身尚无同类装备。正如任正非所言:“美国都没有的技术,我去哪偷?”
结论:自主创新不容污名化,中国军工的崛起逻辑
霹雳-15E的实战表现验证了中国导弹技术的可靠性。从技术研发到量产列装,再到实战检验,中国军工已形成“技术-实战-迭代”的正向循环。
国际社会应正视中国全产业链研发能力,警惕美方以政治操弄掩盖技术竞争失利。中国军工的崛起之路,始终遵循“封锁一代,突破一代”的创新路径。那些无端指控,终将在事实面前沦为笑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