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首都新德里近日展开的两次人工降雨试验以全面失败告终,这场被寄予厚望的“科技洗天”行动,因云层稀薄、湿度不足等技术瓶颈未能触发有效降雨,引发民众对政府治污能力的质疑
为应对持续恶化的冬季雾霾,新德里政府联合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于10月下旬动用两架飞机在市区上空释放含碘化银和氯化钠颗粒的焰弹,试图通过人工增雨冲刷空气污染物。然而,试验期间德里空气湿度仅15%-20%,远低于人工降雨所需的50%临界值,且受阿拉伯海低气压系统与孟加拉湾气旋影响,水汽被大量抽离,导致云层极度稀薄。当时大气处于“干燥稳定状态”,播撒的催化剂无法形成有效冰核,仅在德里外围产生微量细雨,市区未记录到任何降水。
![]()
这并非印度首次遭遇此类挫折。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研究团队分析2011-2021年气候数据发现,德里冬季90%以上天数湿度低于40%,根本不具备持续人工增雨条件。即便理论上实现降雨,其效果也只能维持1-3天,空气污染水平很快会反弹。美国西部干旱地带与阿联酋沙漠地区虽曾成功应用人工降雨技术,但专家普遍认为,其效果因气候条件而异,无法完全掌控。
![]()
试验失败背后,是新德里深陷的空气污染危机。排灯节后,农田焚烧、工业排放与交通尾气叠加,导致PM2.5浓度一度飙升至世界卫生组织安全限值的25倍以上,AQI突破500,陷入“严重危害”级别。研究显示,2009-2019年印度有380万死亡病例与空气污染相关,而德里作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首都,居民长期暴露于有毒空气中,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激增。
![]()
德里南部居民直言:“人工降雨一滴雨都没落下,这就是浪费公共资金。我家中的空气净化器显示AQI已达500,远超安全标准。”社交媒体上,网友嘲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给官员配净化器,普通人却只能吸毒雾”,质疑治污政策存在“双重标准”。
![]()
面对质疑,德里环境部长曼金德尔·辛格·西尔萨强硬反驳,称反对派是“最高级别的骗子”,并强调未来几周将视云层湿度条件重复试验。然而,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教授加尼指出,人工降雨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不应作为治污主要手段,政府应集中力量推动清洁燃料使用、改善废弃物管理,并严格监管排放。
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执行总监乔杜里直言:“印度真正需要的是大规模的能源转型、零排放车辆与工业流程电气化。”在这场与雾霾的持久战中,新德里或许需要更多“治本”的勇气,而非寄望于一场“靠天吃饭”的科技赌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