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当孩子抛出这句话,多数家长第一反应是焦虑、指责,却很少追问:厌学的背后,孩子究竟在害怕什么?
其实,厌学不是孩子的 “叛逆”,而是对某种恐惧的本能逃避。解开这个心结,关键要读懂孩子藏在拒绝背后的四种害怕。
第一种恐惧,是 “努力了也做不好” 的挫败感。
小学三年级后,学业难度陡增,有些孩子发现:即便熬夜刷题,成绩依然垫底;认真听讲,还是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这种 “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标” 的无力感,会慢慢侵蚀自信。他们害怕再次体验失败的羞耻,害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于是用 “厌学” 来逃避 ——“我不学,就不会再失败了”。此时家长的催促和 “你怎么这么笨” 的指责,只会让孩子更坚信 “自己不行”。
![]()
第二种恐惧,是 “我不值得被爱” 的价值焦虑。
很多家庭的沟通模式里,“爱” 与 “成绩” 深度绑定:“考得好就带你去玩”“这点分还好意思要礼物”。长期下来,孩子会形成认知: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爱。当成绩下滑,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学业压力,而是 “我不够好,爸妈可能不爱我了” 的恐慌。这种对 “被抛弃” 的隐性恐惧,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 —— 毕竟,放弃学习,就不用再面对 “自己不配被爱” 的自我否定。
![]()
第三种恐惧,是 “失去自由” 的窒息感。
周末被补习班填满,放学后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连看半小时动画片都要 “用学习成绩换”。孩子的童年被 “必须优秀” 的期待裹挟,没有时间发呆、玩耍、发展自己的兴趣。他们害怕这种被安排、被控制的生活,厌学成了无声的反抗:“我不想再为别人的期待而活”。过度的压力会让学习从 “成长需求” 变成 “痛苦负担”,孩子自然会想逃离。
![]()
第四种恐惧,是 “学校里没有我的位置” 的孤独感。
有些孩子厌学,和学业本身无关,而是害怕学校的人际关系:被同学孤立、遭遇校园霸凌,或是无法融入集体。课堂上不敢发言,课间没人一起玩耍,甚至每天要面对恶意的调侃和排挤。对孩子来说,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地方,而是充满不安的 “战场”。他们害怕每天的社交消耗,害怕再次受到伤害,于是用 “不去上学” 来寻求安全感。
![]()
读懂这些恐惧,家长才能真正帮到孩子。面对挫败感,多肯定努力而非结果:“妈妈看到你昨晚认真复习了,已经很棒了”;面对价值焦虑,要明确传递 “无论成绩如何,你都是我们最爱的孩子”;面对窒息感,留足 “无目的玩耍时间”,让孩子感受到 “学习是责任,不是全部”;面对人际困扰,耐心倾听细节,和学校一起帮孩子建立安全感。
厌学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他们发出的 “求助信号”。当家长放下指责,走进孩子的内心,帮他们化解恐惧、重建自信,学习才能从 “不得不做的任务”,变回 “愿意尝试的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