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亿港元没了。
就一个月,小米股价腰斩式下滑,创下上市以来最大单月跌幅。这不是简单的市场回调,而是一场由舆论、退订、黄牛崩盘、二手车跳水共同引爆的信任雪崩。
而SU7 二手车从 “理财神器” 变 “电亏车”,新车里拆出不明零件,黄牛赔本甩订单……
那个靠 “真诚” 圈粉的小米,怎么突然变成了大家最陌生的样子?
![]()
今年 6 月小米 YU7 预售的盛况还历历在目:三分钟大定破 20 万,18 小时锁单 24 万,创下行业纪录。可满心期待的车主们很快发现,这根本是场 “期货游戏”—— 宣称的 28.9 万辆订单,9 月首月实际只交付了 6000 多台。
更气人的是交付顺序:杭州的李女士等了三个月没消息,刷朋友圈却看到有人刚下单两周就提了 Max 版高配车。“客服说产能有限,优先发利润高的版本”,李女士的质问只换来一句 “系统自动分配”。这种区别对待让普通用户炸了锅,汽车投诉网上,YU7 的投诉量三个月飙到近 500 条。
更霸道的是付款规则:提车前 7 天必须付清全款,晚一天订单就作废。“这哪是服务?分明是怕我们退订,先把钱锁死!” 有车主戳破真相 —— 这背后是小米绷不住的供应链压力,连 4S 店销售都私下透露 “零件供应跟不上产能”。
![]()
曾几何时,小米 SU7 是二手车市场的 “香饽饽”:开一年的车能加价 3 万卖,跨城抢购的车商能赚 2.8 万差价,被捧成 “电车理财神器”。可 10 月一过,剧情彻底反转。
北京二手车商老王最近天天失眠:他手里压着 5 个 YU7 订单,当初每单加价 1 万收的,现在倒贴 5000 都没人要。“一天一个价,上周还能卖 8000,这周直接砸手里了”。更惨的是 SU7 车主:原价 60 万的 SU7 Ultra,开了七个月挂 44 万卖,三个月没人问津,4S 店见了都躲,半年保值率从 88% 跌到七折。
“以前以为买了能升值,现在成了‘电亏车’”,一位车主吐槽。这波崩盘早有预兆:随着南京工厂产能提升,曾经的供需倒挂被打破,黄牛炒作的泡沫一戳就破,留下普通车主买单。
![]()
如果说交付慢是煎熬,那品控问题就是惊魂。浙江金华的车主 水中望月提车三天就发现不对劲:主驾地板莫名隆起,拆开来一看,里面竟藏着个不明零件 —— 既不是固定装置,也不是标准配件,就这么卡在电池上方。
他找售后要检测报告,金华门店说 “做不到”,义乌服务中心检测了一周没结果。“我不要补偿,就想知道这东西哪来的?会不会短路起火?” 车主的质问戳中了所有人的痛处。很快,更多车主站出来:有人的 YU7 方向盘歪了,有人的 SU7 电池包凹陷,售后还要求换电池后减半质保期。
更让人揪心的是安全隐患:今年 4 月,SU7 Ultra 曾因 “碳纤维风道性能不符宣传” 被起诉;7 月又被质疑车机用消费级芯片,不是全车规级部件。“手机坏了能换,车出问题是要命的!” 网友的评论戳中要害。
![]()
最致命的不是某款产品出问题,而是大家开始怀疑整个小米。
以前买小米手机,图的是 “逆光之王” 的实在;现在有人翻出宣传页小字 —— 原来那只是 “设计目标”,实际拍照根本达不到。以前信 “空调十年包修”,现在怕第八年被告知 “人为损坏不包”。连扫地机器人、电视都被牵连,有网友调侃 “现在买小米,得带个放大镜看说明书”。
![]()
这一切都指向雷军崩塌的 “初心人设”。当年 “为发烧而生”“厚道做人” 的口号喊得响亮,现在面对 SU7 高速爆燃事件沉默不语,却忙着庆祝续航成绩;面对交付争议,不解释反而删评论。就像有网友说的:“以前觉得雷军接地气,现在才发现,他只是把‘套路’包装成了‘真诚’。”
![]()
10 月底小米股价跌到 43.20 港元,市值剩 9310 亿港元,一个月蒸发的 2800 亿,其实不是资本不看好小米造车,而是不看好一个失去初心的品牌。
重建信任比造汽车难十倍。现在的小米,最该做的不是发销量喜报,而是像个 “朋友” 一样站出来说句 “我们错了”。不然再多的订单都是泡沫,再响的口号都是笑话 —— 毕竟没人愿意把钱和安全,交给一个只会玩套路的 “老朋友”。
你买过小米的产品吗?这次的风波让你对它改观了吗?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