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边疆考古,多数人脑海里或许会浮现探方纵横、直面荒野的画面。我们的工作阵地却不同,更多时候是在安静的实验室里。当吐鲁番的烈日炙烤戈壁滩,在实验室柔和灯光下,静静陈列着吐峪沟石窟寺出土的纺织品残片。这些残片或许是古代僧侣的衣物,或许是他们穿行丝路时的鞋履,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已褪去往昔光彩、纤维糟朽,与泥土沙石紧紧黏结,将丝路记忆封存在细微纹路里。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这些承载文明的碎片挣脱时光桎梏,重新显露当年样貌。
![]()
修复工作现场作者/供图
纺织考古蕴含独特魅力
初次踏入吐鲁番,戈壁的热浪扑面而来,热意从鞋底弥漫全身。但转个弯走到葡萄沟,满架子绿藤又带来一丝清凉,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们一下子记住了这片土地。第一次见到从吐峪沟石窟寺中出土的纺织品时,先是被数量和种类所震撼,这些纺织品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是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可越往后翻检,心里的沉重感越强烈,这一批织物中的大多数被泥沙包裹,还有部分非常细碎的残片,其中的一块绢帛,当我们用镊子轻轻挑起其边角时,纤维就簌簌往下掉。这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这些织物再不及时用科学方法修复,就会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纺织考古蕴含的独特魅力恰恰藏于残帛丝线这本“无字史书”之中。纺织品作为古代社会极具普遍性的生活材料,不只是简单的日常用品,更凝结着科技发展、艺术审美、贸易往来、社会结构与身份秩序等多重历史信息。而纺织考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正是通过对出土纺织品、纺织工具及相关文献图像等开展综合研究,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从而揭示出纺织品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正因如此,纺织考古始终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台地等遗址,我们发现了大约一万年前的石质工具。自公元前13世纪,“苏贝希文化”的先民在此居住,创造出了灿烂的彩陶文化。张骞出使西域拉开丝绸之路的序幕后,吐鲁番凭借其地理优势渐渐成为西域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吐鲁番现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各类文物遗址1491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又新发现文物206处,其文物资源十分丰富。自2010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吐鲁番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吐峪沟石窟寺展开考古发掘工作,历经十多年的努力,精美的石窟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大量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纺织品遗存也重见天日,为丝路文明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
新疆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出土花卉纹刺绣经幡修复后正视图 作者/供图
从纺织考古的工作角度出发,吐鲁番的特殊气候既是“恩赐”也是“考验”。一方面,吐鲁番极端干旱的气候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生物侵蚀,为纺织品的长期保存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条件;另一方面,吐鲁番“风沙频繁、极度干旱、温差悬殊、紫外线强”的气候特征,又对纺织品的纤维、结构、色彩等造成多维度伤害。在修复过程中,我们的每一步操作都在和时间赛跑。令人印象最深的当数一件红地日月星辰纹染缬织物。初见此物时,它被泥土包裹,真容难辨。经科学修复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其令人惊叹的精美原貌:织物构图精致,色彩鲜明,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织染工艺,也在无声诉说着古老先民对于浩瀚宇宙的瑰丽想象。从最初的一团不起眼的土块,到最终呈现出日月星辰熠熠生辉的景象,这个过程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破晓,让历史的光芒重新闪耀。
展现丝路文明的万千气象
文物保护修复的核心不是让文物“焕然一新”,而是要严格遵循有机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最小干预性、可识别性与可逆性原则,以保留文物的原真性。修复是一套极为严谨的科学流程,大致可划分为前期调研与检测、修复方案制定、核心修复操作、后期保护与归档四个主要阶段。
在正式修复文物前,首要工作是了解文物的病害状况,一般运用文字记录、绘制文物病害图、影像拍摄等手段完整真实地留存文物修复前的原始状态。完成上述宏观检查与记录后,需依托专业设备在实验室开展微观检测,常用设备包括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液质联用仪等,微观检测获取的数据可用于分析文物材质与病害成因等,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提供可靠支撑。
对于上述吐峪沟石窟寺遗址出土的纺织品,我们制定的修复方案涵盖织物表面清理、揭展、拼对、单丝网加固、贮存、预防性保护等环节。在清理环节一般选用软毛毛笔去除织物表面泥沙与污染物,操作中需要严格控制力度以避免纤维因受力不当受损。整形阶段主要是展开织物折叠部分、抚平褶皱等。加固时使用单丝网等适配材料贴合织物以增强织物结构稳定性。最后将修复后的文物放进符合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要求的专用容器,为后续长期有效保护奠定基础。当绢画上精美的佛手、衣纹、墨书等清晰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修复工作完成并非意味着所有工作就此终结,需为每一件文物构建完整的修复档案,详尽记录从前期调研直至修复完成的整个过程,覆盖文物病害、检测数据、修复方案等诸多内容,这些记录可为同类文物修复以及后续相关研究等提供一定参考。创设适配文物长期保存的环境条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般采用温湿度控制、定期检测等方式以最大程度延长文物保存寿命。
文物唤醒的文化自豪感和历史认同感是一种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精神力量。当看到修复后的文物可以稳定保存下来,并通过展览向公众展示时,所有疲惫都化为了成就感和继续前行的动力。边疆文化遗产保护从来不止于文物本体修复,更在于延续其中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火焰山在窗外巍峨耸立,陈列台上铺展着跨越千年的丝帛残片。身为社科学子,双手触碰着这些文明印记,每一次运用所学知识修复织物,都更深刻地理解守护这片土地的意义,而这份意义让我们始终保有热忱。方寸织物的经纬中藏着诸多细节,承载的是丝路文明的万千气象,我们所做的是想让更多人知晓这些快被时光磨淡的痕迹曾是千年丝路里鲜活的一部分,且将继续鲜活下去。当更多被尘封的丝路遗珍穿过时光帷幕重新呈现在公众面前时,它们将在新时代绽放文明华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组稿:高莹
责任编辑:崔圆圆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