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撒切尔夫人去世的消息传来,英国不少地方的街头却出现了反常的景象。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抗议者焚烧她的纸人,高呼反对口号;苏格兰一些街区甚至有人放起鞭炮,举着“终于走了”的牌子庆祝。
这位执政11年的英国前首相,为何会让一部分民众如此痛恨,连离世都换不来基本的体面?答案藏在她那些大刀阔斧的改革里,藏在无数普通家庭的生活变迁中。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时,英国正陷在经济困境里。物价涨幅一度高达21%,工厂开工不足,工会频繁组织罢工,整个国家显得暮气沉沉。
她上台后开出的“药方”很直接,核心就是削弱工会力量、卖掉国企、削减公共开支。这些政策后来被称为“ 撒切尔主义”,确实让英国经济有了起色,80年代GDP增速达到5%左右,通胀也降了下来,但代价却由底层民众承担了大半。
![]()
煤矿工人是最先感受到冲击的群体。英国煤矿业长期依赖政府补贴,撒切尔夫人认为这些亏损的煤矿是国家负担,决定大规模关闭。
短短几年里,全国170座国有煤矿锐减到50座,10万矿工失去工作。这些矿工大多生活在苏格兰、威尔士的北方地区,煤矿是当地唯一的经济支柱。矿场关门后,整个社区都陷入绝境,男人找不到活干,孩子交不起学费,不少家庭只能靠救济金度日。
1984年,矿工们组织了大罢工,这场罢工持续了整整一年,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劳资冲突之一。撒切尔夫人的态度异常强硬,她称罢工者是“敌人”,派骑警冲击示威人群,用强硬手段阻止矿工设置纠察线。政府还提前储备了煤炭,让罢工者的抗议失去了筹码。
最终矿工们不得不妥协,但这场失败让他们彻底失去了尊严和生计,也让北方地区和撒切尔夫人结下了深仇。直到她去世时,苏格兰的一些矿工还说,这个女人毁了他们的一生。
![]()
除了煤矿业,钢铁、造船、纺织等制造业也遭遇重创。1979年时,英国制造业还有690万从业者,到撒切尔夫人下台时,只剩下450万,35%的工人丢了饭碗。她推行的国企私有化政策,把英国石油、电信、燃气这些大型国企都卖给了私人资本。
政府一下子拿到了500亿英镑,但普通民众却没得到多少好处。私人企业为了盈利,首先想到的就是裁员降本,原本国企里的稳定岗位大量消失,失业人数从110万飙升到320万,失业率最高时达到12%,青年失业率更是突破24%。
失业的人多了,依赖政府福利的人也多了,但撒切尔夫人偏偏选择削减公共开支。她大幅减少了住房补贴、失业救济金,还降低了养老金标准。当时不少低收入家庭连房租都交不起,只能挤在破旧的贫民窟里。
而那些买下国企的私人资本却迅速暴富,普通居民持有大企业股票的比例虽然从7%升到20%,但大部分股票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直到现在,英国每5个家庭中就有1个全家失业,这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很多人都追溯到撒切尔时代。
![]()
让民众彻底爆发的是她推行的“人头税”。1990年,她不顾反对推出新税收政策,不管收入高低,每个成年人都要交一样多的税。这意味着低收入者要拿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交税,而富人交税的比例却大幅降低。
政策一出台就引发全国性抗议,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都出现了骚乱。连她自己所在的保守党都无法接受,党内元老公开反对,最终导致她被迫辞职。这种不顾底层利益的政策,成了压垮民众耐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撒切尔夫人的强硬不仅针对民众,对党内同僚也一样。她在任期间多次改组内阁,随意撤换不认同自己政策的大臣,被党内人私下称为“民主国家的独裁者”。她打赢了马岛战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地位,但国内的裂痕却越来越深。
那些在她的改革中失去工作、失去家园的人,从来没忘记自己承受的痛苦。所以当她去世的消息传来,才有了那些看似冷酷的庆祝场景,这不是民众冷血,而是积压了几十年的不满终于有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她拯救了英国经济的说法或许没错,但对另一部分英国人来说,她毁掉的是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