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不是死在亏损,而是死在“假繁荣”。
毛利润账面漂亮,却早已被变动成本掏空;规模做得越大,亏损反而越快。宁高宁提醒过:企业是个生命体,战略、财务、人力、股权环环相扣,任何单点突破的幻觉,最后都会反噬全局。
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宁高宁提出了著名的“五步组合论”:从选人、组队、战略,到竞争力与价值评价,任何一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系统整体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熏陶和实战中,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被剖解:毛利润不是真相,唯有“边际利润”才是企业真正的生死线。
所谓边际利润,就是收入扣除所有变动成本后的有效净流入,它才是覆盖固定成本、支撑企业活下去并持续繁荣的核心锚点。公司就像一个水池,进水管再粗,如果底部的漏水孔(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失控,池子里的水迟早见底。只有守住边际利润,企业才真正有了对冲风险、穿越周期的能力。
边际利润怎么算?如何用于业务上?如何计算新的盈亏平衡点?如何确保每一个单元的运营活动都切实指向最终利润?
本文将提供一套可分解、可衡量、可问责的边际利润财务模型。将利润责任下沉到业务一线,让管理者不仅关心“生产了多少”,更关心“卖出去之后究竟赚回了什么”,从而推动整个组织形成以有效增长和真实盈利为导向的思维习惯。
以下文摘出自《边际利润》。
![]()
你的公司,是不是也有这些熟悉的痛点?
1. 瞎忙活。团队天天加班,流水看着不错,但年底分钱的时候,发现利润薄如纸片。
2. 越卖越亏。主推的“爆款”产品,销量节节攀升,公司的亏损窟窿却越来越大。
3. 方向盘失灵。公司里产品线一大堆,资源有限,你拍脑袋决定砍掉哪个、保留哪个,心里完全没底。
4. 责任是“玄学”。销售部说完成了指标,研发部说产品得了大奖,但公司整体亏损,这口锅到底谁来背?
如果你对以上任何一点感到“扎心”,那么问题很可能出在一个你每天都在看,却可能一直用错的指标上——毛利率。
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罪魁祸首”,让你“感觉良好”的毛利率。
什么是毛利率?
简单理解:毛利率= (收入 - 产品直接成本) / 收入。
它给人的错觉:只要毛利率是正的,而且数字还挺好看(比如40%),我这笔生意就是赚钱的。
为什么高毛利也会把你拖垮?
一家业务单元的毛利率高达46%,远超35%的行业平均水平,这无疑是一项值得夸耀的业绩。然而,当它的负责人被追问其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率时,却发现这一数字达到了惊人的64%。这意味着,每一百元的销售收入,在创造出46元毛利的同时,也产生了64元的运营费用,最终导致18元的净亏损。
这个看似极端却在现实中频繁上演的场景,直指当代企业管理中最普遍、也最隐蔽的一个顽疾:
我们赖以判断业务盈亏的核心指标,可能从一开始就存在系统性缺陷。当管理者们为不断攀升的销售额与看似健康的毛利率欢欣鼓舞时,企业可能正在“赔本赚吆喝”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你的公司是个“水池”别只盯着“进水管”
传统的财务分析,往往始于令人生畏的“三张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
宁高宁在《三生万物》中写道:“三张表用数字把一家企业从一个点上静态的(资产负债表)、一个区间动态的(损益表)、一个经营质量和风险的(现金流量表)全貌,表达得一清二楚。”
为了真正理解如何算账,不妨将你的公司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水池,最终的净利润,就是水池里剩下的水。
在这个模型中,传统算账方式的误区便暴露无遗。很多管理者只关心两件事:一是“进水管”(销售收入)有多粗,二是堵住一个最明显的“漏水点”(原材料成本)。
他们把“进水量减去原材料漏水量”的差额视为自己的功绩,这便是“毛利润”。然而,这是一种危险的幻觉。
真实情况是,水池底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漏水孔。一部分是“固定漏水孔”,无论是否有水流入,它们都在持续漏水,比如办公室的租金、管理人员的固定工资,这就是“固定成本”。
另一部分,则是“变动漏水孔”,它们随着进水量的增加而越漏越凶,比如销售提成、物流费用、渠道推广费,这就是“变动成本”。
由此,一个全新的、更接近真相的经营锚点浮现了。“边际利润”,就是刨除了所有“变动漏水孔”之后,真正有效的净流入。
它的计算方式是:总进水量(收入)减去所有随之变大的漏水孔漏掉的水量(变动成本)。
这一概念的转换,彻底改变了管理的焦点。企业经营的核心任务,不再是盲目地追求更大的进水量,而是确保每一滴“有效进水”(边际利润),都足以覆盖所有“固定漏水孔”的消耗(固定成本),并最终实现水位的持续上涨。
![]()
“边际现金流”:
从管理混乱到精准制导
当一家企业陷入现金流困境时,其内部往往呈现出一种“部门墙林立,责任无人扛”的混乱状态。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管理,其根源在于缺乏一个能统摄全局、穿透部门壁垒的统一决策语言。
销售只管卖,采购只管买,财务只管卡,一个完整的业务链条被人为割裂,没有人对最终的“投入产出比”负责。这种管理模式的必然结果,就是采购端为了追求看似有利的“长账期”而接受更高的采购价,销售端为了做大流水而容忍低利润,最终导致企业整体陷入“高周转、低利润、现金流紧张”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种困局,必须从混乱的管理中提炼出一个清晰、可被业务人员理解和执行的决策模型。
一个被简化为“三板斧”的“边际现金流”公式,成为了指导所有业务决策的“指挥棒”:
全年边际现金流= 每批次(边际利润额(总收入-所有变动成本) + 应付账款 + 预收账款 - 存货 - 应收账款)× 周转次数。
这个公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影响现金流的九个关键指标(售价、数量、采价、应收、预收、应付、预付、库存、周转)全部整合进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并赋予了业务负责人——“线长”(销售)一个完整的决策权和责任。考核标准也随之变革,从过去只考核销售额,转变为同时考核边际利润和边际现金流。
这一变革,瞬间打通了采销两端的“任督二脉”,让业务团队从“只管卖”,转变为“像CEO一样思考”,主动寻求采销两端的最优解。
这一转变的意义是革命性的,它将盈利的分析颗粒度,从公司层面、部门层面,一举下沉到了最小的经营单元——每一个SKU、每一个客户、每一张订单。
它迫使管理者以一种外科手术般的精细度,去审视企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判断其究竟是在为机体“供氧”,还是在“失血”。
![]()
打造责任的闭环:
为每一笔成本找到主人
边际利润模型不仅是一个计算工具,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它内嵌了一套强大的管理哲学:为企业内部每一笔“无主”的成本费用找到它的负责人,从而建立一个权责清晰的责任闭环。
书中的一个案例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一家公司的某款产品设计荣获国际大奖,研发部门为此感到自豪。这款产品年销售收入十万元,毛利三万元,销售部门也认为“没赔还挣了点”。然而,总经理运用边际利润的视角进行穿透分析,发现与该产品直接相关的设计费、包装费等“应摊变动费用”高达六万元。
这意味着,这款“获奖产品”的真实边际利润是负三万元。更具毁灭性的是,为了这十万元的销售,工厂生产了一千套产品,八百套成品正躺在仓库中,静待保质期结束。
这个案例是传统管理模式下“部门墙”与“成本孤儿”问题的完美缩影。研发部门在自己九百万元的年度总预算内花掉了五万元设计费,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销售部门创造了正向的毛利,他们也完成了自己的指标。没有人做错什么,但公司整体却在亏损。
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人需要对这个产品从诞生到销售的全链条整体盈利负责。边际利润模型恰恰是要打破这种局面。
它强制要求,所有因某项业务而起的变动费用,都必须从各部门的费用大池子中剥离出来,精确归集到这项业务自身的损益核算中。那五万元的设计费,不再是研发部门的开销,而是这款产品必须背负的变动成本。
基于此,该公司总经理确立了新的产品开发原则:第一,所有与产品相关的变动费用,必须能被第一批订单产生的边际利润所覆盖;第二,如果无法覆盖,则必须找到愿意承担这部分风险的经销商伙伴。
这两条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新品上市的门槛,从源头上杜绝了那种“为开发而开发”的资源浪费。
它迫使整个团队在投入一分钱之前,就必须严肃地回答那个最根本的商业问题:这个产品,真的能赚钱吗?
这种将成本责任落实到具体业务线负责人的做法,是从财务层面重塑组织行为的有效路径,它引导整个公司从各自为战,转向为共同的盈利目标协同作战。
从毛利润到边际利润,这绝非一次简单的会计科目调整,而是一场深刻的管理思想变革。它要求管理者放弃对规模和收入的盲目追求,转而聚焦于盈利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建立这样一个以边际利润为核心的、逻辑清晰的内部运营系统,或许是企业能够拥有的最确定的竞争优势。
它不能保证每一次决策都完美无瑕,但它能确保企业始终航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将每一次努力都积累为通向长期繁荣的坚实阶梯。
↓我们还有下面这些活动↓
-End-
2025.11.4
编辑:孙小悠 | 审核:醒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