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承认被美国坑了!吐槽买武器交钱不发货,一架新战机都没到手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10月末台湾民进党宣布台积电这一台岛优势产业被送去美国要五五分,这对台湾的经济而言是沉重打击。更有专家表示,未来将会逐渐进化到四六分,三七分,慢慢地侵蚀掉台积电。
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显,就是要充分利用其参与价值吃干抹净,可民进党却丝毫没有意识到。
根据最新报道,台湾当局斥巨资购买的美式武器,钱给了却迟迟没收到货,收钱不交货,新战机一架也没有,民进党被美国坑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台积电突然放弃采购单价4亿美元的阿斯麦顶级光刻机,这个决策背后藏着怎样的逻辑?对被“卡脖子”的中国芯片产业来说,又为何是个值得关注的好消息?答案要从芯片制造的技术博弈说起。
台积电已明确放弃采购阿斯麦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转而采用光刻胶护膜技术推进2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的生产。
这款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是行业内公认解决1.4纳米到1纳米制程瓶颈的直接方案,但其4亿美元的单价足以让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望而却步。
作为占据全球芯片代工市场绝对主导地位的企业,台积电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设备巨头阿斯麦的命脉,毕竟能承担如此高昂成本的买家,放眼全球寥寥无几。
光刻胶护膜技术听着专业,本质是在光刻胶表面覆盖一层保护膜,减少灰尘颗粒附着和光刻过程中的损伤,这一技术早就在成熟制程中应用,如今被台积电拿来攻克先进制程的良率难题。
但真正的核心并非“防尘”,而是通过多次曝光实现更精密的电路刻蚀,说直白点,就是行业内熟知的“套刻”技术。
这种技术需要反复进行光刻、蚀刻操作,用现有设备精度“抠”出更细的电路,代价是生产节奏变慢,且良率会随曝光次数增加呈指数级下滑,而光刻胶护膜正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这种良率损耗。
这一幕是不是有些熟悉?中国在无法获得EUV光刻机时,正是通过类似的套刻技术突破先进制程。如今台积电主动选择这条路线,核心原因在于极致制程的成本与收益已经失衡。
阿斯麦最新光刻机的研发成本极高,设备单价里绝大部分是研发摊销,而非材料成本;对台积电而言,即便买得起设备,1纳米级制程的市场需求也有限。
![]()
手机芯片追求极致集成,但车规级芯片更看重可靠性,主流制程仍在20纳米以上,根本不需要如此精密的工艺。
更关键的是,极致制程已逼近物理极限。1纳米约相当于10个5个硅原子的尺度,当电路刻线精细到只能排列几个原子时,半导体物理特性会发生变化,稳定性和可靠性都面临挑战。
![]()
这种情况下,继续追求“更细”不仅成本飙升,还可能陷入“技术先进但实用价值低”的困境。台积电用套刻+光刻胶护膜的组合,本质是在成本与技术瓶颈间找到折中方案,这与中国此前的技术突围思路不谋而合。
台积电的决策,对阿斯麦乃至整个西方芯片设备体系都是沉重打击。阿斯麦的研发投入需要靠大规模销售摊薄,台积电作为核心客户若放弃采购,这款光刻机的销量可能锐减一半,后续研发资金将难以维系。
![]()
而刻蚀机领域已出现类似趋势,中国刻蚀机已能实现1纳米量级加工,且成本远低于光刻机,更重要的是,刻蚀机的套刻操作对芯片密度的限制,在很多场景下并非缺点,反而能规避高密度芯片的散热难题。
对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个积极信号。摩尔定律的放缓本就为追赶者提供了窗口,台积电主动转向中国熟悉的套刻路线,意味着全球芯片产业的技术方向开始从“单一设备突破”转向“多元工艺创新”。
![]()
阿斯麦若因销量不足放缓研发,西方在顶级光刻机领域的优势将逐步缩小;而中国早已在套刻技术、刻蚀机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当行业赛道从“比谁设备更贵”转向“比谁工艺更巧”时,中国的技术储备恰恰有了用武之地。
这场技术路线的选择,本质是芯片产业的“性价比革命”。当极致制程的光环褪去,真正的竞争力将回归到“技术实用”与“成本可控”的平衡。
![]()
台积电的转身,不仅印证了中国此前技术突围思路的合理性,更让我们看到了打破“设备卡脖子”的另一种可能。
当西方执着于用昂贵设备堆砌技术壁垒时,中国用工艺创新走出的道路,正成为全球芯片产业的新选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