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昌图,两座侵华日军战犯的跪像突然不见了。
这两座雕像的原型是板垣征四郎和松井石根,前者是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后者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它们以谢罪的跪姿长久矗立,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也承载着当地民众的历史记忆,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纪念日的前两天,它们被连夜移走了。
![]()
居民们察觉动静后,调取了现场监控,画面显示,一名身着黑衣的男子在指挥搬运作业,引人注意的是,他衣服上印有醒目的白色菊花图案。
这一图案后被网友指出,与日本右翼宗教组织“九菊一派”的标志高度相似,该组织以否认侵华历史、与靖国神社关系密切而臭名昭著。
![]()
尽管事后该男子声称自己只是“偶然路过”,并辩称“不懂图案含义”,但搬迁时间点的巧合与服饰的特殊性,让这番解释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平息公众的疑虑。
面对舆论质疑,当地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因道路拓宽需要搬迁”,这个说法未能有效安抚公众情绪,关键问题在于,官方并未同步公布雕像的具体去向、未来的重置计划以及详细的搬迁时间表。
![]()
板垣征四郎作为关东军高级参谋,直接参与并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全面武装侵华的序幕。
而松井石根作为华中方面军司令,一手主导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致使三十万以上中国同胞罹难,他们的跪像,不仅仅是两尊雕塑,更是历史的审判台,是无声却有力的历史教科书。
此次事件之所以掀起波澜,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公众对历史记忆被悄然抹去的担忧。
![]()
近年来,一些“精日”行为改头换面,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出现,常常包裹在“个人兴趣”或“文化交流”的外衣之下,此次监控中捕捉到的特殊图腾服饰,恰恰触碰了公众在这方面的敏感神经。
历史符号的存续,直接关系到民族记忆的代代相传,在国际上,日本右翼势力至今仍在试图歪曲和淡化其侵略史实;而在国内,部分具有教育和警示意义的历史纪念设施,在管理和维护上确实存在规范不明确、程序不透明的问题。
如果一个涉及重大历史意义的雕像搬迁确属市政建设的必要之举,那么一个公开、透明、包含充分解释和明确重置计划的程序至关重要,这不仅能消除公众疑虑,本身也是一次生动的公共历史教育课。
![]()
随着民众历史意识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主动识别出右翼符号,对试图美化侵略历史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这种自下而上、源于民间的监督力量,正成为守护历史真相、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固屏障。
雕像可以暂时移走,但刻在民族心灵上的历史记忆绝不能模糊,每一次对历史纪念物的对待,都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份承诺。
![]()
看了这件事,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看了新闻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时间点也太巧了,偏偏赶在8月15号前几天连夜搬,说不是故意的都没人信,那个穿菊花衣服的人,说是路过帮忙,骗鬼呢?这身行头加上这个日子,简直是精准踩点,感觉就是来挑衅的。”
“如果真是因为正规修路需要移动,完全可以大大方方提前发个通知,说明雕像将暂时移到哪里、以后放回什么地方,现在这样偷偷摸摸操作,反而让一件本来可能正常的事变得浑身是疑点,老百姓不是不支持基建,是反感这种‘暗箱操作’。”
“这都过去一段时间了,到底搬哪儿去了?是妥善保管起来了,还是干脆就处理掉了?”
“以前路过那儿,确实能看到有人对着雕像吐口水,大人也会给孩子讲这是谁、他们干了什么,现在路口空了,这段生动的历史教育课也就断了。”
对于这类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纪念物,应该如何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和保护机制,才能避免类似“说不清”的情况再次发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见。
信源: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