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四川宜宾长宁县的青山绿水之间,连片的圆形鱼池如明镜般倒映着天空。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俯身池畔,目光温柔地追随着水中优雅游弋的长江鲟,那神情,宛若凝视着自己精心养育的孩子。这里,是他守护长江珍稀鱼类的起点,也是他与父亲周世武用三十年光阴坚守的“生态战场”。
![]()
长江鲟亲鱼 宜宾融媒 曾朗摄
抉择:子承父业 将誓言沉入池底
1993年,大学毕业的周亮做出了一个让旁人不解的决定: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回到家乡,追随父亲周世武的脚步,投身于当时看来前景渺茫的珍稀鱼类保护事业。
“(我)父亲早在80年代就在广东沿海闯荡,积累了一笔足够全家安稳度日甚至‘躺平’的财富。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将所有积蓄,甚至举借外债,全部投进了这项事业。”周亮回忆道。正是受父亲这种近乎执拗的热情感召,他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使命。
坚守:筚路蓝缕 蚯蚓池鱼见初心
创业维艰,远超想象。研究所地处偏远,生活条件简陋,而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养活只吃活饵的长江鲟。
“那时父亲已年过五旬,为了鱼群的口粮,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去挖蚯蚓,一挖就是五六个小时。”周亮的记忆里,镌刻着父亲辛勤劳作的背影。1994年那个酷热的夏天,一场大旱导致活饵断供,父子二人被迫穿着厚重的橡胶水裤,跳进臭水沟里摸索水蚯蚓,双手被划伤是家常便饭。“但每当看到鱼群饱食后悠然游动的样子,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周亮说。
资金是另一座大山。为了建养殖场,家底掏空,最困难时全靠母亲每月300元的教师工资勉强支撑。“可即便难到那种地步,‘放弃’这两个字从未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看着池中的鱼苗一天天长大,就感觉有希望,有奔头。”
危机:临危受命 成为物种最后“守护者”
转机在执着中孕育。2004年,当野外长江鲟的身影几乎绝迹时,周亮团队历经无数不眠之夜,成功突破了长江鲟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当年,上万尾长江鲟鱼苗破卵而出,这项被业内誉为“里程碑”的成就,硬生生将这个古老物种从灭绝的边缘拉了回来。
据了解,截至2015年,全国已知人工保种的长江鲟野生亲本仅存21尾,其中18尾就珍藏在宜宾所。“我很庆幸当初的坚持。如果那时我们放弃了,没有守住这些‘生命火种’,可能到了2004年,长江鲟就真的从世界上消失了。”周亮的话语中,充满了后怕与欣慰。
突破:砥砺前行 从“手板煎鱼”到百万鱼苗
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有业界名家断言:“你能养活中华鲟,我手板心煎鱼给你吃!”面对质疑,周亮父子选择用行动回应。1998年,他们偶然间实现了长江鲟内塘驯养人工繁殖,虽因经验不足导致部分鱼卵化掉,却从中吸取了宝贵教训,推动了技术改进。
2004年10月30日,他们再创奇迹,实现了中华鲟在纯淡水池塘环境下的全球首次成功产卵受精,解决了“中华鲟是否必须入海才能成熟”的学术争议。2007年,他们攻克长江鲟全人工繁殖技术,并首次为长江鲟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提供幼鱼,开启了人工助力种群恢复的新篇章。
此后,捷报频传:2012至2016年,实现长江鲟子二代年产百万尾级规模;2018至2021年,连续多年进行万尾乃至十万尾级大规模放流;2023至2025年,协助科研团队进行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成功画面登上《新闻联播》,引发广泛关注。
回响:百万“小”生命重返母亲河
三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研究所持续向长江注入生命的活力:累计投放胭脂鱼50万尾、中华鲟30尾、长江鲟超66万尾(含1001尾性成熟种鱼)、岩原鲤56.09万尾……“如今长江里能找到的长江鲟,大部分都带着宜宾所的‘基因印记’。”周亮自豪地说。
最令人振奋的时刻在2023年到来。在协助进行的天然水域仿生态繁殖试验中,研究人员首次清晰观测并拍摄到长江鲟自然产卵、受精的完整过程。“那个水下画面太惊艳了!看到的瞬间,我觉得三十年的所有坚持,都有了最好的回应。”周亮激动地回忆。
展望未来,他语气坚定:“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只是时间问题。如今长江生态持续向好,禁渔政策提供宝贵窗口期。未来5到10年,我们将携手更多科研力量,共同实现长江鲟在母亲河中的自然生息繁衍,让‘水中活化石’永远畅游长江。”
两代人的“鲟”梦,三十年的坚守,不仅留住了长江珍贵的生命火种,更书写了一段关于责任、传承与希望的动人传奇。长江首城宜宾,因他们的守护,而更加生机盎然。
(王建明 宜宾融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