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民歌为魂
以交响合唱为骨
当脍炙人口的旋律与人声再次交汇
交响合唱版《炎黄风情》——
不止于风情画卷
更是穿越时空的血脉共振
著名作曲家鲍元恺的大型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创作完成于1990年11月,以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西方管弦乐色彩,展示了一幅幅汉族人民的生活画卷。自1991年首次公演以来,《炎黄风情》深受大众喜爱,成为海内外上演频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与50年代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70年代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共同构成了新中国三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创作里程碑。
时隔35年,这部作品将以全新的面貌再度与观众见面——应国家大剧院委约,作曲家鲍元恺再创作《炎黄风情》交响合唱版,该版规模宏大,表现力震撼,将于2025年11月7日至8日,由钱骏平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北京爱乐合唱团(童声合唱),与歌唱家吴碧霞、黄训国携手,以200余人的超大编制,震撼开启世界首演。
![]()
吴碧霞是将民族与美声唱法集于一身的女高音歌唱家,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黄训国曾主演国家大剧院《长征》《党的女儿》《阿凡提》等作品,实力不俗。出生于1990年的国际指挥新星钱骏平与《炎黄风情》同岁,他曾执棒美国明尼苏达管弦乐团演出一组《炎黄风情》选曲,赢得观众高度赞扬。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助理指挥董岱担任本场合唱指挥。
![]()
作曲家 鲍元恺
01
从民歌到交响——鲍元恺让民间小调登大雅之堂
1990年,作曲家鲍元恺动笔创作《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这一选择,在当时有些不被理解——在“学院派”创作纷纷追求“原创”与“现代”的潮流中,鲍元恺却将目光投向了散落于乡野田间的古老民歌。这一选择的背后,是一位中国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
据鲍元恺回忆:“我们这代学生受到了比较完备的西方作曲技术的教育,但我们并没有和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割断联系。我们是在中西方文化的双重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后,鲍元恺敏锐地感受到,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有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传统文化,正面临被搁置、被边缘化的危机。而他坚信,中国音乐的根脉,深植于世代传唱的民歌之中。“古老的民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记录着炎黄子孙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春种秋收、悲欢离合。但在现代文明不断更替的断层当中,生活已经不给它提供传播的土壤了。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死了的才叫遗产,过去青年男女在山上对唱,用歌曲传情,现在直接一条微信发过去。过去春节有各种戏班子,现在是看联欢晚会。生活基础变了,一些东西就要消亡了。所以,创作这套作品,我就是想用更普世的音乐语言,帮助这些民歌‘活过来’,让它传下去。”
《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问世后,不但在国内掀起热潮,也在国际乐坛受到关注。鲍元恺认为:“中国同西方的文化交流不再是单向从西方吸取。中国需要世界文化‘洋为中用’,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中为洋用’。一个民族要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地位,文化的影响力是必不可缺的。”
![]()
“民族乐歌传神韵,画意诗情动人心”
——李焕之 题
02
交响合唱——“烟火气”与“殿堂感”的碰撞
《炎黄风情》问世以来,曾被改编为室内乐重奏、独奏,民族器乐重奏、独奏,钢琴独奏等诸多版本,在国内外各地上演。2013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音乐学院的华人教授郎晓明向鲍元恺提出建议,把《炎黄风情》改编成康塔塔,这点燃了鲍元恺心中埋藏已久的火花。
多年来,鲍元恺的诸多作品在国家大剧院频繁上演,而他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结缘,始于他为国家大剧院八重奏创作作品。他认为:“这支乐团年轻有活力,专业水准很高,有巨大的潜力。”2023年,鲍元恺与国家大剧院一拍即合,达成了交响合唱《炎黄风情》的创作邀约。鲍元恺对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也极其信任,由他们演唱的鲍元恺作品《走西口》《青玉案·元夕》等广受好评。
鲍元恺将交响合唱版《炎黄风情》称为“极致版”:“在整个音乐的表现形式里,把声乐跟器乐结合在一起,几乎是最高的形式,它的规模、规格、体量都是最大的。管弦乐的表现力可以把民歌升华,但民歌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生活场景,还是用唱的形式最具烟火气,最能还原民歌的‘原汁原味’。这样的改编,是把民歌的‘烟火气’与交响合唱的‘殿堂感’融在了一起。”
交响合唱版《炎黄风情》含19首正曲,每首作品的音乐风格、创作技法、作品编制各不相同。演唱部分含独唱、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童声合唱等形式;乐队部分从类似爵士乐的5人配置,到全编制交响乐团加完整的锣鼓打击乐团,编制不等。写作手法上,既有乐队为合唱伴奏,也有合唱为乐队伴唱。鲍元恺不拘一格,让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歌的原始味道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把民歌中记录的故事、表达的情感,都在交响合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
《炎黄风情》组画之“杨柳青”
——李志国、李志强 绘制
其实,早在2020年,鲍元恺就从《炎黄风情》中选出几首改编成了童声合唱,他很喜欢童声未经雕琢的“直声”,孩子们干净纯粹的嗓音与民歌的质朴气质完美契合。由钢琴伴奏的童声合唱版曾由杨力指挥北京爱乐合唱团、马丁指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合唱团演出。鲍元恺回忆:“中国音乐附中合唱团唱《小白菜》的时候,最后一段合唱和钢琴全停,只留下一个小女孩在唱,非常感人,观众都跟着哭了。”北京爱乐合唱团的演出也令人惊叹,在短短80秒的无伴奏合唱《杨柳青》中,鲍元恺设计了9次转调,即便对于成熟的歌唱家,也是不小的挑战。据鲍元恺介绍:“《杨柳青》主题是E调,中间转到降B调,是非常远关系的调,我写的时候心里直打鼓,不知道有没有合唱团能唱下来。结果,演出结束后杨力把录像发给我,我一看太佩服了,这些孩子既能保持声音的水准,又把复杂的转调唱得十分精准,北京爱乐合唱团绝对是中国最高水准的童声合唱团。所以,在这次交响合唱的改编里,我也让童声合唱占了极大的比重,这也会是这场音乐会的一大看点。”
怎么让“乡土气”的民歌与交响合唱的“殿堂感”之间达成平衡?鲍元恺将其创作原则归结为两点:第一,多用复调,少用和声。第二,大量加入含有二度、四度的音程,少用三度、五度。“西方音乐的基因是合唱,是宗教音乐,他们的“殿堂感”源于其以三度、五度为基础的功能和声体系,听起来庄严肃穆,但这与中国民歌的韵味大相径庭。所以,中国民歌改编不能走这条路。”鲍元恺在交响合唱中较多地使用了复调技法,通过旋律线条的交织、模仿与对话,来描绘劳动场面、山野对歌等生动场景,既保留了民歌旋律的叙事感,又丰富了音乐的层次。
![]()
《炎黄风情》组画之“走西口”
——李志国、李志强 绘制
03
《台湾音画》纳入《炎黄风情》
赴台湾讲学的数年里,鲍元恺创作了其第二交响曲——以台湾民谣为素材的《台湾音画》。在台期间的经历,让鲍元恺从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手足同胞身上,感受到了炎黄子孙共同的人格基因和人生理想——热爱生命,追求自由,恪守仁爱与善良,珍视爱情与友谊,向往公平正义与社会昌平。鲍元恺将这部交响组曲称为《炎黄风情》的“姊妹篇”,其实,《台湾音画》的最初构想,就是作为《炎黄风情》的补充部分。
2025年恰逢台湾光复80周年。此次交响合唱版的改编,鲍元恺从《台湾音画》中选取了《思想起》《安平怀古》《丢丢铜》三首,纳入《炎黄风情》,使《炎黄风情》的音乐版图更加完整。同时,他还创作了《我们都是一家人》,这首歌曲的音乐素材取自台湾卑南族民歌、台湾音乐符号《阿里山的姑娘》以及《台湾音画》末乐章最后的狂欢尾声,借助歌词“从前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尽情地唱着我们的歌声”,用音乐诉说着:风土或有南北,血脉永为一体。
![]()
鲍元恺1996年第一次上阿里山采集邹族民歌
04
从“地域风情”到“民族精神”
《炎黄风情》以产生在农耕时代而代代相传的民歌,讲述着一个民族芸芸众生的故事,描绘了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生活情景。这部作品走过35年,在创作在交响合唱时,鲍元恺认为:“不要把它变成一个民歌演唱会,这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史诗性的作品。”
鲍元恺选取其第五交响曲《禹王》的末乐章《孳孳》为交响合唱《炎黄风情》收尾,作为本场音乐会的加演曲目。唱词“万年前从何处来,百代后向何处去?孳孳不已,生生不息。”“孳孳不已,生生不息”,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生命力最凝练的概括。无论是个体的悲欢离合,还是民族的历史劫波,都无法阻挡生命繁衍与文明传承的洪流。孳孳的精神,正是流淌在《小白菜》的坚韧、《走西口》的开拓、《蓝花花》的反抗之中的共同血脉,它告诉我们:聆听这些民歌,不仅是回顾祖辈来路,更要认清我们是谁,从“孳孳不已”的民族魂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

曲目介绍
01太阳出来喜洋洋男高音独唱、混声合唱
诞生过大禹、李冰、李白、杜甫、诸葛亮、苏东坡的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山蜀水,培养了四川人勤劳、爽朗、幽默的性格,也诞生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世界经典民歌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交响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有三个主题,一是由圆号齐奏一连串大跳音程组成的引子,它贯穿全曲,与两首由级进音程组成的民歌旋律在音调上形成互补。二是来自川东达县民歌《跟着太阳一路来》,三是来自1947年金鼓根据土家《啰儿调》填词,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的《太阳出来喜洋洋》。通过独唱与合唱的反复对答、叠置,通过主题短句的一层层模进、转调,将原民歌所展现的朗朗豪情一步步推向酣畅淋漓的高潮。
02爬山调女高音独唱、混声合唱
爬山调也称 “爬山歌”“山曲”,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的一种山歌。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绥远城将军放垦土地,招集晋、冀、陕、豫等地汉族移民,移民们带来各自家乡的民歌,与当地蒙古、回、满等民族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这种上下句结构,以五声商调式的大跳音程为主的爬山调。2008 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炎黄风情》里的《爬山调》有两首,一首为商调式辽阔的散板《阳婆里抱柴曢哥哥》,;一首为徵调式深沉的慢板《小路》。
03 数蛤蟆童声合唱
《数蛤蟆》是一首流传久远的四川经典童谣:“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蛤蟆不吃水,太平年,荷儿梅子兮,水上飘。”随着蛤蟆数量增加,后面几段中,蛤蟆的嘴、眼睛、腿的数量也相应倍增。通过这样重复递进和衬字的插入,扩充了歌曲结构,突出了歌曲的幽默。这首三声部童声合唱《数蛤蟆》在原曲基础上,以切分节奏、不协和和弦和远关系的突然转调突出显现了其独特的谐谑风格。
04 小放牛 管弦乐
这是一首乡村歌舞曲,曾被编成京剧和昆曲短剧流传全国。
清晨,阳光明媚,清风拂煦,牧童在牛背上吹着竹笛悠然自得地走出村口。路上,一位美丽的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则以 “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一连串问题请村姑回答,作为指路的条件。聪明的村姑有问必答,一一应对,二人边唱边舞,一派天真。乐曲用音色对置的手法表现一问一答的诙谐情趣,最后以乐队的全奏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05放马山歌童声合唱
这一段童声合唱,源自云南马帮时代两首歌曲《放马山歌》和《赶马调》。模拟马蹄节奏和放马人吆喝的《放马山歌》,旋律高亢,节奏明快。从“正月放马喔噜噜的正月正哟,赶起马来登路里程”开始,描绘了不同时节放马的情景。而《赶马调》则反映了茶马古道上赶马人的是非观、词句深入浅出。交响合唱版《放马山歌》以童声合唱的人声模拟马蹄、马铃、马鞭声和放马人的吆喝声,并在再现部将两首歌曲重叠同步展示,重现了茶马古道的忙碌与繁华。
06小河淌水 女高音独唱混声合唱
《小河淌水》,1947年由尹宜公根据云南弥渡的传统民歌整理改编。1953年由黄虹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首唱。2011年,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云南弥渡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首从容舒缓,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河淌水》成为了云南的文化名片。这首女高音独唱的交响合唱版本以原曲歌词提供的时间(月夜)、空间(山下小河旁)为背景,用合唱与弦乐的模糊音响模拟朦胧月夜,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的叮咚音响模拟小河流水。当音乐转向高潮,合唱中的“阿哥”以放慢一倍的同一旋律热烈应和,把这首炽烈的爱情之歌推向高潮。
07走西口女高音独唱混声合唱
《走西口》讲述的是过去生活在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人们背井离乡,到口外谋生的故事,流行于山西、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各地的《走西口》内容相近,曲调却有很大差异。这里所采用的是山西小调的旋律:“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小村口。”乐曲以细腻错落的复调声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对恋人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里有缠绵悱恻的喃喃私语,更有肝肠欲断的生离死别。《走西口》是百姓对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情感宣泄,更是一种承载着北方百姓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家园的眷恋的文化符号。
08猜调童声合唱
云南官渡地区的“昆明小调”是汉族民歌直接受当地少数民族曲调影响的产物。其中《猜调》以奇特的调式,活泼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风靡全国。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曲由一个具有呼唤性的音调 “小乖乖” 开始,引出由“垛句”组成的一连串“绕口令”式的排比问句:“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中间部分车插进了一首三拍子的优美的《安宁州》:“安宁州来安宁尼州,安宁海水慢悠尼悠,要吃海水莫害尼怕,要唱调子莫害尼羞”。
09 思想起混声合唱
《思想起》产生在台湾南端的恒春半岛。三百多年前,清军从福建渡海到恒春安营扎寨屯兵习武,闽南人客家人到这里垦荒种田传宗接代。那一次大规模移民,在民间称为“唐山过台湾”。这些背井离乡的士兵和农民时常站在半岛南端,隔海遥望故土,回顾先辈冒死渡海的艰辛历程,抒发怀念故土的苍凉思绪。在交响合唱《《炎黄风情》中,《思想起》以错落有致的对比或模仿的复调声部,在对比与互补,应答与交织,模仿与追逐中由混声合唱和弦乐团表达着台湾人无法释怀的乡愁和历史情结。
10杨柳青童声合唱
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扬州小调。标题“杨柳青”是原歌中的衬词,并无特别含义。这首小调歌词不固定,常填入诙谐、风趣、欢快的词句。本版本的《杨柳青》由三声部无伴奏童声合唱模拟单一音色的弦乐拨奏,用调性和力度的瞬息变化取得对比,在80 秒的音乐中有九次远关系转调,使乐曲保持着持久新鲜感。其中模拟民间打击乐的锣鼓节奏,突出了乐曲的欢快气氛和俏皮性格。
11安平怀古混声合唱
被列为台湾一号古迹的安平古堡,为荷兰人占据台湾时期所建。1662年,郑成功率军赶走了荷兰人,接收了该城。如今,在城堡里矗立着郑成功威武铜像。来自郑成功的家乡的福建泉州的南管《梅花操》成了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仰慕崇敬之情的主调。《梅花操》三个起始音A、B、E以纵向叠置和同步倒影组成音块,由合唱和弦乐论替作为背景,衬托着英国管和长笛独奏的《梅花操》悠远旋律。乐曲结尾,激越亢奋的震天鼓角酣畅淋漓地折射着三百多年前安平沙场的剑影刀光,悠长气息的宽广旋律延绵不断地展示着三百年后人们瞻仰开山英雄那充满崇高感的深切敬意。
12丢丢铜童声合唱
《丢丢铜》,也称《丢丢铜仔》,是脍炙人口的台湾宜兰童谣。这首合唱则是一首充斥着蒸汽时代火车车轮声、汽笛声和山洞滴水声的三声部童声合唱。二百多年前,宜兰的伐木者将木材绑成木排,放在河里顺水西行运到现在台北的地方。在步行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唱成了这首歌。歌中的“丢丢铜”是闽南语的像声词,模拟他们经过的山洞里滴水落地的声音。后来,这首歌遂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孩子们迎接火车进山的的欢快歌曲——“火车行到伊都,阿妹伊都丢,哎呦磅空内。磅空的水伊都,丢丢铜仔伊都,阿末伊都……”。歌词虽然完全改过,但那“丢丢铜”的像声词却被当做无确切含义的诙谐衬字保存下来。
13小白菜童声合唱
这首三声部童声合唱源自流传久远的河北民歌《小白菜》,表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遭受继母虐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孩子对生母的怀念,刻画了孩子对往日温暖亲情的眷恋,以及为母亲送葬情景的回忆。中间部分的旋律是源自河北民歌《哭五更》,其中有哀伤的呜咽,无奈的叹息,也有短暂的憧憬。当《小白菜》以童声独唱再现时,充满幻想的空灵音响把人们带到了这苦命孩子寄希望于天国的依稀梦境之中。
14 蓝花花 管弦乐
《蓝花花》是一首产生于陕北,流传于全国的叙事歌曲。歌曲强烈控诉了旧时代包办婚姻对自由爱情的摧残,歌颂了反叛封建礼教,追求幸福婚姻的青年女子蓝花花。然而,在封建社会,她不可避免地要以生命为代价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乐曲的第一部分以柔美的双簧管和热情的大提琴表现蓝花花和她的恋人充满幻想的甜蜜爱情。中段以铜管的强暴威严和弦乐的悲恸哭诉象征蓝花花的抗争和愤怒,定音鼓和大锣的哀鸣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乐曲结尾,定音鼓沉闷地奏出主题,留下了最后的微弱呼唤。
15我们都是一家人混声童声齐唱
“我的家乡在娜鲁湾,你的家乡在娜鲁湾,从前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尽情地唱着我们的歌声。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这是一首由台湾卑南族的小学教师陆森宝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台湾少数民族风情并传唱于海峡两岸的歌曲。“娜鲁湾” 是台湾原住民特有的表示“欢迎”的问候语,后来演化成了歌名和地名。在传唱中,这首歌曲其含义业逐步超越了台湾本地族群之间的关系,而成为两岸炎黄子孙一家亲的象征。
16 女娃担水 管弦乐
乐曲的主题是一首反映旧时代农村童养媳苦难生活的陕北民歌。全曲采用传统的变奏曲体裁,从多侧面揭示苦难中的女子的内心世界。主题和最初的两个变奏凄楚悲凉,第三变奏刻画了主人惆怅不安的心理活动,第五变奏表现了她向悲惨命运的无力的抗争。《女娃担水》曲调具有西北民间音乐的特征“苦音”,是许多陕北民歌的原型,由它衍生出许多旋律相近的陕北民歌和创作歌曲,如《绣金匾》《高楼万丈平地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7走绛州男高音独唱混声合唱
绛州即今山西新绛县,在历史上曾是晋南地区的交通要冲和商业重镇,是周边百姓往来贸易和谋生的重要地点。这首由男高音和混声合唱共同演绎的《走绛州》以朴实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反映了当时人们或挑担,或推车,或骑驴为生计结伴同行往返绛州的情景。本曲以模拟挑担脚步的引子作为贯穿全曲的动机,最后以这个动机延伸的扩展乐句结束全曲。
18 看秧歌 女高音独唱、混声合唱
秧歌是北方农村流行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民间歌舞,山西的秧歌以晋中地区的太谷秧歌最为著名。太谷秧歌以叙事歌曲和短剧为主。这一首《看秧歌》本身就是一首秧歌曲,描述了一对姐妹结伴到邻村看秧歌,一路上趣事层出的情景。乐曲突出了秧歌的打击乐音响,以北方特有的热烈气氛把音乐推向高潮。
19对花男女对唱、混声合唱
河北民歌《对花》流行于沧州一带。以一问一答的 “月令体” 形式,按照全年十二个月十二个月来提问开什么花,回答中还介绍了花的特点和品质,自然风趣、欢快流畅、气氛热烈。中间的慢板部分是历史悠久的源自“剪靛花调”的沧州民歌《放风筝》,描写了姑娘们出门前梳洗打扮,带着自己巧制的各种风筝去野外踏青游玩的情景。此曲调在清乾隆年间已十分流行,后因贺绿汀先生在电影《马路天使》的精彩引用而家喻户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