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里,小编说了,解读名门望族的兴衰史,对理解华夏历史、文化以及背后的深层逻辑都有重要的意义。
回看上一篇内容,了解”先秦至秦汉的世家萌芽“,戳下面链接:
权力、血脉与文化:解码华夏名门望族千年传承密码-01
现在继续~~~
—— 巅峰与共治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从士族萌芽到门阀掌权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没落下去,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颍川陈氏的代表人物陈群,在曹魏朝堂上推出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至此,华夏名门望族的历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转折:秦汉时期靠经学传家、累世为官的士族萌芽,一跃升至魏晋南北朝垄断军政大权、与皇权共治天下的门阀巅峰。
这一时期的一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流传至今,也是当时刻入制度骨髓的现实。
![]()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门阀,不仅掌控着官员任免、土地分配等顶级核心权力,还以王谢风流定义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
王谢风流也成为了一个汉语成语,当然,这里的风流指的是功业建树,也比喻了显赫门阀中持续涌现出具有社会影响力并能建功立业的人物。
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以“制度奠基—权力巅峰—迭代衰落”为脉络,探寻一下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运行逻辑,比如:
九品中正制到底是如何成为门阀的特权通行证的?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是怎样的权力格局?侯景之乱为何会成为南朝门阀的催命符?
咱开始~~~
一、门阀成型:九品中正制与法律特权的双重Buff
01 九品中正制:从选官制度到门阀工具
公元220年,曹丕想要建魏称帝,为了争取士族的支持,采纳了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的初衷本是选拔德才兼备之士,由中央任命的中正官,其实多由士族出身的官员担任。
根据辖区士人家世、德行、才能三项标准,将其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再依据品级授予官职。
但制度的执行很快就偏离了初衷。
![]()
曹魏后期,中正官几乎被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等顶级士族垄断了,选官标准逐渐从德才优先沦为家世至上。
西晋建立后,这一趋势越发明显了。中正官评价士人时,家世所占的权重远远超过了德行与才能,甚至出现以姓定品的荒诞现象。
只要出身自琅琊王氏、清河崔氏等名门,即便资质平庸也能评为上品;而寒门子弟即便才华横溢,最多只能获下品,终生难任高官。
这里的寒门,其实也不是我们当下很多人理解的那个意思,寒门指的是门第较低的世家或庶族,与望族相对,可不是普通老百姓。
《晋书·刘毅传》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抨击,精准地概括了这一制度。
到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彻底沦为了门阀巩固特权的工具。
中正官不仅为士族子弟量身定品,更直接参与官员晋升。
比如,琅琊王氏的子弟刚入仕就能任六品的著作郎,而寒门出身的官员即便政绩卓著,也得熬很多年,才能达到同品级别。
![]()
这种家世决定仕途的制度,让门阀的权力实现了代际传承,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袭格局。
可以说,普通人基本没有任何上升通道!
02 占田荫客制:法律赋予的经济垄断权
如果说九品中正制是门阀的政治特权保障,那么占田荫客制,则为门阀提供了经济垄断权。
公元280年,也就是西晋太康元年,朝廷颁布了占田荫客制,旨在为士族提供经济特权,同时限制土地兼并和隐户现象。
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士族可根据品级高低,合法占有大量土地与依附人口,也就是荫客,荫客无需向国家缴纳赋税、服徭役。
实施细则包括:一品官员可占田50顷,也就是5000亩,荫客50户;二品官员占田45顷,荫客45户;即便最低的九品官员,也可占田10顷,荫客3户。
而普通百姓最多只能占田10亩,而且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更关键的是,士族的占田与荫客可世代继承,而且突破限额超额荫客已成常态。
比如琅琊王氏,在东晋时期,仅在江浙一带就占有良田数千顷,荫客过万户,可以说,已经形成了闭门成市的独立经济体系,其财富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库储备。
![]()
这种法律赋予的经济特权,让门阀彻底摆脱了对皇权的经济依赖。他们凭借庞大的田庄与依附人口,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组建私人武装,也就是部曲和家兵,甚至干预地方财政。
东晋时期,属于琅琊王氏的荆州刺史王敦,官拜宰相,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于322年进攻建康(今南京),并击败了朝廷军队,史称王敦之乱。
之所以敢起兵叛乱,正是因为王敦除了掌控军权外,其家族控制的荆州田庄,能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粮草与兵源。
那时,门阀的经济实力,已足以支撑其与皇权对抗。
二、东晋巅峰: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共治格局
01 永嘉南渡:门阀与皇权的共生起点
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攻破长安,西晋灭亡。次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江南士族的支持下,于建康(今南京)称帝,即晋元帝,建立了东晋王朝。
但司马睿的权力,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对士族的依附性。
司马睿是司马懿曾孙,是西晋皇室的旁支,在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在江南没什么根基。
永嘉之乱爆发后,他采纳王导的建议,南下发展,并在王导、王敦兄弟的辅佐下,得以在江南立足。
之后在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北方南迁士族(即侨姓士族,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四大家族为代表)与吴郡顾氏、陆氏等江南本地士族(吴姓士族)的联合支持下,稳固了皇位。
所以,催生了皇权弱、门阀强的局面,形成了东晋独特的门阀共治政治形态。
![]()
司马睿登基时,甚至拉着琅琊王氏的王导一同坐上龙椅,恳请其共坐天下。
虽然王导最终推辞了,但这一举动却彻底揭示了东晋的权力本质:皇权不过是门阀利益的象征,是提线木偶,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顶级门阀手中。
时人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并非夸张的传言,而是对东晋政治格局最现实的描述。
02 琅琊王氏:内王外王的权力巅峰
在东晋门阀中,琅琊王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家族,其权势达到了无冕之王的地步,核心体现在内王导掌政、外王敦掌军的内王外王格局。
(1)王导:江左管夷吾的政治操盘手
王导是琅琊王氏的核心人物,被司马睿称为江左管夷吾,江左也就是江东,而管夷吾就是被后世称为华夏第一相的管仲。
而王导也确实为东晋政权的建立与稳定立下了极大功劳,主要体现在:
① 定策南迁
西晋灭亡前,王导就预判局势不妙,于是力劝司马睿南迁去建康,同时,提前联络江南的各大士族,为其铺垫根基。
② 调和侨吴
北方侨姓士族与江南吴姓士族爆发了尖锐的矛盾,王导亲自拜访吴郡顾氏、陆氏等家族,以通婚、授官等手段化解了双方矛盾,实现了侨吴共治的局面。
③ 掌控中枢
东晋建立后,王导被任命为丞相,总揽朝政,官员的任免、政策的制定等均需经其同意。
即便司马睿想提拔寒门官员制衡王氏,也因王导反对只能作罢。
史书记载:司马睿曾叹息“朕虽有帝王之名,无帝王之实”,足见王导的权力之重。
![]()
(2)王敦:都督六州军事的军事霸主
王导掌控朝政的同时,其堂兄王敦则掌握了东晋的军事大权,可以说是军政大权由这哥俩说了算。
公元317年,王敦被任命为“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镇守荆州(今湖北一带),控制了东晋最精锐的军队以及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
凭借军事权力,王敦成为东晋皇权的直接威胁。
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并且一路攻破建康,诛杀了司马睿信任的寒门大臣,逼迫司马睿任命王导为太傅、王敦为丞相。
公元324年,王敦再次起兵谋篡,虽中途病逝,但琅琊王氏的军事影响力并未削弱。
此后数十年,荆州、江州等军事重镇仍多由王氏子弟把控。
(3)文化传承:书圣辈出的风雅家族
琅琊王氏不仅有权势,更有风流。家族以儒学为根基、玄学为风尚,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
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世尊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此外,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第五子王徽之等也均为书法名家,王羲之的与王献之被成为书法界的“二王”,形成了王氏书法世家的文化符号。
![]()
这种权势与风雅并存的特质,让琅琊王氏成为东晋旗帜性的门阀,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家族文化审美。
03 陈郡谢氏:从军功崛起到风流传世
若说琅琊王氏靠谋略和建立东晋登顶,那么陈郡谢氏则靠淝水之战奠定顶级门阀地位,形成了王谢并称的格局。
(1)谢安:东山再起的谋略家
陈郡谢氏的崛起,始于谢安。
从三国时期开始,就流行隐士,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而谢安也属于这一类。
谢安天资聪颖,从小就才学过人,而且也写得一手好字,但却无意做官,几次当官,几次都辞官不做。
他隐居东山(今浙江绍兴),以清谈玄学闻名,与王羲之也是挚友。
因多次拒绝朝廷征召,留下“谢安不出,如苍生何”的美誉。
公元373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对东晋虎视眈眈,东晋朝廷再次征召谢安出山,而那时谢家地位和名声已经开始式微。
40多岁的谢安接受了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出任司马一职,再次为官。
由此产生了一个成语,就是“东山再起”。
![]()
谢安出山后,迅速掌控东晋中枢,其核心贡献是“稳定朝局、备战前秦”。
他一方面调和琅琊王氏、颍川庾氏等门阀的矛盾,凝聚内部力量;另一方面任命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组建北府兵,这是东晋最精锐的军队,由北方流民组成,为抵御前秦做好军事准备。
(2)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门阀军功巅峰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领80万大军南下,号称投鞭断流,企图一举消灭东晋。
当时东晋仅能派出8万北府兵迎战,双方实力悬殊。关键时刻,谢安展现出超凡的谋略与镇定。
① 军事调度
谢安任命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子谢玄为前锋都督,统筹北府兵;又派儿子谢琰率部配合,形成了谢氏子弟掌军的格局。
② 心理战
决战前,谢安在后方与友人下棋,得知前线获胜的消息后仍面不改色,仅轻描淡写一句“小儿辈遂已破贼”,其镇定自若的形象成为后世美谈。
③ 战术指挥
谢玄采纳北府兵将领刘牢之的建议,趁前秦军队未完全集结,率先突袭洛涧(今安徽淮南),斩杀前秦大将梁成,挫其锐气。
随后利用苻坚急于求胜的心理,诱使其下令军队后退,趁乱发动猛攻,最终以8万兵力击溃80万前秦大军,创下华夏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之一。
淝水之战的胜利,让陈郡谢氏的权势达到顶峰:谢安被封为太保,谢玄被封为康乐公,谢氏子弟多任州郡长官,掌控东晋军政要职。
![]()
从此,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并列,成为东晋顶级门阀,时人以王谢代指所有名门望族。
我们熟知的刘禹锡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甫的诗句“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李缟的诗句“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都是对这一格局的描述。
(3)文化贡献: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陈郡谢氏的文化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其政治权势。
谢安的侄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其诗作“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誉为“千古名句”。
他的《山居赋》不仅描绘了谢氏庄园的美景,也体现了门阀士族的隐逸情怀。
此外,谢灵运的侄子谢朓,也是南朝著名诗人,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对唐代李白、杜甫等诗人影响深远。
![]()
王谢风流中,谢氏的核心正是这种“以诗传世、以文显名”的文化特质。
04 庾氏与桓氏:门阀权力的迭代者
东晋门阀政治并非王谢独大,颍川庾氏、谯国桓氏也曾先后崛起,与王氏、谢氏共同主导权力格局,形成门阀轮流掌权的态势,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
(1)颍川庾氏:外戚掌权的代表
庾氏的崛起始于庾亮。庾亮是东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庾文君的兄长,凭借外戚身份进入中枢。
明帝去世后,庾亮以顾命大臣身份辅佐年幼的成帝,总揽朝政,成为继王导之后的掌权者。
庾氏的权势核心体现在掌控荆州军权。庾亮的弟弟庾翼任荆州刺史,庾冰任江州刺史,兄弟二人分别控制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军事重镇,形成“庾氏掌军、庾亮掌政”的格局。
但庾氏的权势并未长久,公元345年,庾翼病逝后,桓温趁机夺取荆州兵权,庾氏逐渐衰落。
(2)谯国桓氏:差点篡晋的野心家族
桓氏的崛起始于桓温。桓温是东汉名儒桓荣的后裔,凭借娶南康长公主也就是晋明帝之女成为驸马。
后因平定蜀地也就是成汉政权的军功,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掌控长江中游兵权。
![]()
桓温是东晋最具野心的门阀领袖,其一生致力于北伐建功、篡夺皇位。
① 三次北伐
公元354年,北伐前秦,直抵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关中百姓“持牛酒迎温于路”。
公元356年,北伐姚襄,收复洛阳。
公元369年,北伐前燕,虽因粮尽退兵,但仍展现出强大的军事能力。
② 废立皇帝
公元371年,桓温以皇帝昏庸为由,废黜晋废帝司马奕,立简文帝司马昱,成为东晋历史上第一个敢废立皇帝的门阀领袖。
③谋篡未果
简文帝去世前,曾下诏让桓温“如周公辅成王,或如霍光废立”,暗示其可代晋称帝。
但因谢安、王坦之等门阀领袖的抵制,桓温最终未能如愿,于公元373年病逝。
桓温死后,其幼子桓玄继承爵位。
![]()
公元403年,桓玄趁东晋内乱,率军攻破建康,废黜晋安帝,建立“桓楚”政权,成为东晋门阀中唯一“成功篡晋”的家族。
但桓玄的统治仅维持了半年,就被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氏家族随之覆灭。
这一事件也标志着东晋门阀政治开始走向衰落。
三、南北朝衰落:战乱与皇权的双重绞杀
01 北方河阴之变:士族的第一次浩劫
公元528年,北魏权臣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成为北方士族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北魏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毒杀,尔朱荣以“为孝明帝复仇”为名,率军攻破洛阳,将北魏王公百官、顶级士族集中到河阴(今河南孟津),以祭天为名大肆屠杀。
史书记载:死者达两千余人,其中包括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五姓七望的核心成员。
这场屠杀对北方士族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影响体现在:
① 人口断层
清河崔氏在此次事变中损失近半数子弟,范阳卢氏的“经学传承”因学者被杀而中断。
② 权力真空
士族垄断的北魏中枢机构被摧毁,尔朱荣随后任命亲信填补空缺,士族失去了对政治的掌控。
③ 文化断裂
士族珍藏的典籍、书法作品在战乱中被焚毁,北方“儒学世家”的传统几乎断绝。
![]()
虽然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相继建立,但北方士族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权势。
北齐的“鲜卑化”政策打压汉人士族,北周则推行“府兵制”,以军功贵族取代士族,北方士族逐渐沦为“普通官僚家族”,失去了门阀的特权地位。
02 南方侯景之乱:门阀的致命一击
如果说河阴之变是北方士族的浩劫,那么公元548年爆发的侯景之乱,则是南朝门阀的催命符。
侯景本是东魏叛将,投降南梁后因不满梁武帝萧衍的待遇,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攻破建康。
侯景对南朝门阀的仇恨极深,叛乱期间专门针对门阀家族进行屠杀与劫掠.
① 屠杀士族
侯景攻破建康后,下令“凡姓王、谢、袁、萧(南梁皇室)者,无论老幼一律诛杀”,陈郡谢氏在此次事变中几乎灭族,琅琊王氏也损失惨重。
② 劫掠财富
门阀的田庄被焚毁,藏书被抢掠,依附人口被释放,陈郡谢氏在江浙一带的良田数千顷被侯景军队瓜分。
③ 摧毁根基
侯景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任命寒门子弟为地方长官,打破了门阀对官职的垄断。同时,开始推行均田政策,将士族的土地分配给流民,这一政策彻底瓦解了门阀的经济基础。
![]()
侯景之乱后,南朝门阀彻底衰落: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门阀“子弟凋零,家产尽失”,再也无法恢复权势。
南梁、南陈的官员选拔逐渐转向军功与科举萌芽,寒门出身的将领,如陈霸先,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南朝门阀政治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03 皇权反扑:刘裕与寒门掌权的开端
公元420年,北府兵将领刘裕废黜东晋恭帝,建立刘宋政权,标志着寒门掌权时代的到来。
刘裕出身寒门,凭借镇压孙恩起义、北伐南燕的军功崛起,深知门阀垄断权力的危害,因此登基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压门阀。
① 削弱军权
将荆州、江州等军事重镇的长官任免权收归中央,禁止门阀子弟担任地方军政长官。
② 改革选官
减少九品中正制中“家世”的权重,增加“军功”“政绩”的考核标准,提拔寒门官员。
③ 清查土地
下令清查士族隐瞒的土地与依附人口,没收非法占有的田庄,削弱门阀的经济实力。
刘裕的改革虽未彻底废除门阀制度,但却打破了门阀主导政治的格局。
![]()
此后的南齐、南梁、南陈,均由寒门出身的将领或官僚建立,门阀逐渐沦为政治附庸。
他们虽仍有名门望族的声望,但失去了军事、经济特权,再也无法与皇权对抗。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大军南下,灭亡南陈,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从公元220年九品中正制推行,到公元589年南陈灭亡,门阀政治存续了近400年,其兴衰深刻影响了华夏历史的走向。
从积极影响来看,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传承者,比如琅琊王氏的书法、陈郡谢氏的山水诗、清河崔氏的儒学,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风雅文化的核心。
同时,门阀与皇权的共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权独裁的弊端,为社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而从消极影响来看,门阀的垄断,导致了社会固化。寒门子弟终生难有出头之日,官员选拔只看家世不看才能,最终引发社会矛盾激化。
同时,门阀之间的权力斗争,如王敦叛乱、桓玄篡晋等,也是导致东晋、南朝政权频繁更迭,战乱不断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门阀政治的衰落,为隋唐时期的制度变革埋下了伏笔。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创新成立了人才晋升通道的重大变革,那就是科举制,彻底打破了门阀对官职的垄断。
再有,唐太宗修《氏族志》、唐高宗颁布禁婚诏,则是对门阀文化优越感的进一步打压。
下一篇,我们将聚焦隋唐时期,那是门阀余晖与科举新生的过渡时代,解析五姓七望为何能成为皇权无法撼动的顶级贵族,探讨黄巢起义是否真的终结了门阀世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