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一点不知道存钱,钱一到手就花光,真没出息!”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规划?”
你是不是也听过类似的话?甚至自己也这么抱怨过?可你有没有想过,不是孩子不想存,而是他们手里的钱,根本没机会“活”到存下来那天?
我们总说“存钱是美德”,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攒钱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以为他花钱大手大脚,其实他每一分钱,早就被生活“内定”了。
你算过一笔账吗?
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月薪六千,房租两千五,吃饭一千五,交通、话费、日用品再扣掉八百,还剩七百。这七百还得应付社交、买衣服、偶尔生病、给父母买点东西……你让他怎么存?
不是他不想存,是“活着”已经把钱花完了。
更扎心的是:他存下的那点钱,最后往往成了“应急基金”,而不是“储蓄账户”。
手机坏了,得换;家里急用钱,得支援;工作要进修,得交学费……这些钱,不存不行,存了又得花,存钱成了“过渡工具”,而不是“财富积累”。
可大人不理解啊。老一辈常说:“我当年一个月挣三十块,还能存二十块,你怎么就不行?”
可问题是,时代变了。三十年前,房租不要钱,吃饭几毛钱,单位分房、发粮票。现在呢?生活成本翻了几十倍,可工资没跟上,不是孩子不努力,是现实太硬。
而且,现在的消费场景太多了。
外卖、短视频、直播带货、会员订阅……钱不是被“花掉”的,是被“设计”出去的。
你刷个视频,看到个好物推荐,点一下就买了;你打个车,发现优惠券快过期,顺手就用了。钱不是大额支出,是一点一点被“偷走”的。
更别说,很多年轻人从小就没被教过“财商”。
家长只说“省着点花”,但从没教过“怎么规划”“怎么记账”“怎么区分‘需要’和‘想要’”。
结果就是:他不是不想存,是根本不知道从哪开始。
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对未来没信心。
你让他存钱买房?房价动辄几百万,他算了一下,按现在的收入,得存一百年。
你让他存钱养老?他连下个月能不能保住工作都不知道。
当一个人觉得“努力也没用”,他干嘛还要苦自己?不如当下开心点。
所以,别轻易说孩子“不懂事”“不会过日子”。
你看看他的账单,再看看他的收入,就会发现:他不是不愿意存,是“生活费”已经把“储蓄”吃掉了。
那怎么办?不是没办法,但得从实际出发。
第一,别指望“强制储蓄”,先帮孩子理清“钱去哪了”。
很多人不是不存,是根本不知道钱花在哪了。试着记一个月账,你会发现:原来奶茶、外卖、会员、打车,加起来能吃掉三千多。知道了,才能控制。
第二,把“存钱”变成“自动行为”。
别靠意志力,靠系统。发工资第一件事,先转500到另一个账户,名字就叫“不准动”。哪怕少存点,也比不存强。习惯比金额重要。
第三,别把“存钱”当成“牺牲”。
很多人一存钱,就过得苦哈哈,结果坚持不了三天。不如设定“存钱目标”:比如三个月存三千,奖励自己一次短途旅行。有盼头,才存得下。
第四,提高“收入弹性”。
光靠死工资,永远存不下钱。与其天天盯着“少喝两杯奶茶”,不如想想怎么多挣点:做个副业、学个技能、接点零活。开源比节流更有效。
第五,家长别只给建议,要给支持。
与其说“你怎么又花钱”,不如说“要不要一起看看怎么规划”。甚至可以帮孩子设立一个“应急基金”,让他知道,不是所有压力都得自己扛。
说到底,孩子不是不爱存钱,是生活没给他“存”的空间。
你让他存钱,他想的是:“我连今天都过不好,还存什么明天?”
这不是懒,是现实太硬;这不是败家,是选择太少。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个人的两点看法:
第一,别用“过去的逻辑”要求“现在的孩子”。我们那会儿存钱容易,是因为生活简单、成本低、有单位兜底。现在的孩子,房租、教育、医疗、养老全靠自己,不是他们不想存,是“生存”已经耗尽了力气。
第二,存钱的本质,是“对未来的信心”。如果一个人觉得努力有用,升职加薪有希望,买房养老有盼头,他自然会存。可如果他觉得“怎么拼都没用”,那不如及时行乐。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教他存钱,是帮他看到希望。
最后说句实在话:
别怪孩子存不住钱,先看看他手里,到底有没有“能存的钱”。
真正的理财,不是抠门,是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活得有底气,而不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