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审视甘肃前三季度交出的这份经济成绩单时,很容易被那个全国第二的6.1%的增速所吸引。连续15个季度超越全国平均水平,这串数字无疑是亮眼的,它似乎在讲述一个西部省份奋起直追的激动人心的故事。然而,当我们拨开数据的浮光,深入到14个市州的肌理之中,看到的景象远比一个简单的排名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我们深思。这背后,是一个关于增长的质量、发展的路径以及区域未来的深刻诘问。
![]()
不可否认,工业,特别是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是驱动甘肃这轮高速增长的绝对引擎。超过30%的工业投资增速,以及金昌、酒泉等地超过70%的惊人数字,为这份成绩单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金昌,这座曾经以“镍都”闻名的城市,如今正努力撕下“卖原矿”的旧标签,通过高达75%的工业投资,向镍基合金、电池储能等产业链下游延伸。这被看作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范,一个“资源+产业”双轮驱动的成功样本。同样,酒泉在河西走廊的领先地位,也建立在煤炭、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电力外送的多点开花之上。甚至是一度被认为是农业市的定西,也凭借马铃薯和中医药加工产业的精深发展,实现了超过16%的规上工业增速,这证明了即便在甘肃,路径也并非只有一条。
![]()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那些尚未跟上步伐,甚至与全省平均水平渐行渐远的地区。省会兰州,被寄予厚望的“强省会”战略核心,其前三季度GDP未能突破3000亿,二产增速甚至低于全省平均线。作为一个区域的龙头,当全省都在高歌猛进时,发动机的转速却在放缓,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不仅关乎兰州自身的未来,更拷问着所谓的“强省会”战略,政策的红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陇东的能源重镇庆阳,手握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其经济增长却显得迟缓,增量和增速均不尽如人意。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资源的增长并未有效转化为民生的改善,居民收入的增速与经济增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无法让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感同身受时,这种增长的意义又何在?
![]()
这暴露了甘肃当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首先是区域协同的“口号化”,“兰白一体化”谈论多年,但产业分工与协作依然停留在纸面;河西走廊的新能源与陇东的能源化工,两大能源基地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各自为战。其次是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在漂亮的增长数据之下,是高技术产业占比不足5%的现实。我们引以为傲的工业投资,有多少是投向了代表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又有多少只是在重复建设和加固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要素”的制约。定西、陇南等地的人口持续外流,再好的产业规划,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和劳动力去实现,终究是空中楼阁。
甘肃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眼前的成绩固然可喜,但它更像是一次大考前的模拟测验,真正的挑战在于,这种依赖大规模投资和能源产业驱动的增长模式,其韧性能持续多久?当外部市场波动,能源价格回落时,我们是否会再次陷入困境?金昌和定西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将资源优势、特色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链优势,从卖原料升级到造产品,从初级加工升级到品牌智造。这需要的是长远的眼光、持续的投入和坚定的决心。而兰州的困局和庆阳的难题则是一种警示,提醒我们经济发展最终要回归到“人”的本身,要创造就业,要提高收入,要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看得到希望。
因此,当我们讨论甘肃的未来时,或许不应仅仅聚焦于GDP的排名。一个更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是:对于甘肃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什么?是不断攀升的经济总量数字,还是一个区域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健康、并且能为绝大多数普通人提供稳定和体面生活的家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