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导演,由此从香港类型电影跨越至作者艺术片的世界,绽放异彩。此后,她凭借《最好的时光》摘得最佳女主角奖,通过《刺客聂隐娘》闪耀国际影坛,并连续受邀担任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电影舞台。《女孩》的故事创作灵感来自舒淇的童年经历,影片中的女孩名为林小丽,生活在80年代末的基隆港,有一个酗酒家暴的父亲,一个时常责骂她的母亲,在迷惘与压抑中长大。她的成长轨迹,也悄然触动了母亲内心未曾愈合的创伤。
![]()
在侯孝贤导演的鼓励下,舒淇鼓起勇气第一次动笔撰写剧本,《女孩》的写作历经十年,反复打磨、几易其稿。最终,电影不仅顺利完成,更接连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并斩获釜山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今年正值舒淇入行三十年,也迎来丰收之年。舒淇说:“我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这也和我的生活观有关系,我特别快乐,懂得感恩,身边有好多贵人帮助我。”
从演员到导演,舒淇将三十年来所积累的生命体验和艺术能量,都倾注到《女孩》之中。此前,她已经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分享了诸多幕后故事。在我们这次短暂的对话中,决定换个角度,从影片里的两处点睛之笔——“曼波桥”和“红气球”为切口走进这部电影,重新认识舒淇。
![]()
拍摄前,舒淇一直在寻找一条能够承担双重隐喻的路:母亲与女儿争吵后,女儿出走,母亲追寻,两人在不同时间于同一地点交汇——女孩勇敢向前,走向未来;母亲转身拐入岔路,仿佛陷入漩涡,难以脱困。
勘景时,舒淇意外重遇《千禧曼波》的陆桥。她发现,这座桥的结构恰好能够实现她心中的视觉叙事。“我没有想到会这么神奇,当时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它既能让我联结到侯导,也可以为电影联结到一个非常好的收尾。”
舒淇注意到,如今的曼波桥加装了铁网,与当年拍摄《千禧曼波》时有所不同。“铁网已经生锈,带着一种我想表达的那个年代特有的铁锈般的味道。而且桥就在铁网里,所以我把它设计成女孩每天上学的必经通道,就像她被困在笼子里。而十多年后,她已经在网外,在网球场上去过另一种人生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