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空调与冷饮是现代人的避暑标配。可在没有电力的古代,古人早已用顺应自然的智慧,把酷暑过得清凉雅致。
![]()
建筑是古人的“天然空调房”。唐代长安的贵族宅邸里,“凉屋”是消暑利器,将屋子建在水边,引活水绕屋循环,再在屋顶搭起遮阳的凉棚,风穿流水、气透凉棚,屋内温度比室外低近十度。平民虽无凉屋,却懂利用地理优势:黄土高原的窑洞冬暖夏凉,地下土层能隔绝暑气;江南民居的天井设计更精妙,正午阳光被高墙遮挡,傍晚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从天井涌入,形成自然通风。
饮食避暑藏着巧思。早在西周,王室就有“凌人”官职,负责冬日凿冰存入地下“冰窖”,夏天取出冰镇酒浆与水果。到了宋代,平民也能享清凉:街边小贩推着“冰酪”摊,用糖、牛奶与冰块制成的冰酪,口感堪比现代冰淇淋;寻常百姓则会把西瓜、桃子泡在井水里,午后取出咬一口,井水的清冽混着果香,暑气瞬间消散。平民还爱煮绿豆汤,加少许冰糖冰镇,清热祛湿,是盛夏家常解暑饮;更有智慧的是饮“酸梅汤”,用乌梅、甘草、冰糖熬煮,酸甜解渴还能解暑气,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延续。
小器物里藏着大清凉。古人的“竹夫人”是夏日伴眠神器,用竹篾编成中空的圆柱形,睡觉时抱在怀中,竹的凉意与中空通风设计,能带走肌肤热气。此外,古人夏日常铺蒲席或江南青竹席,青竹席经水磨处理,触感冰凉,铺在床榻上便似垫了层“天然凉垫”。外出时,士大夫摇着羽扇,平民则用蒲扇,扇面轻摇间,风虽缓却能驱散闷热。就连枕头也有讲究,瓷枕、玉枕比布枕凉爽,古人常说“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正是瓷枕伴眠的惬意写照。
![]()
古人的避暑之道,从不是对抗自然,而是顺应四季规律。建筑借地理、饮食循节气、器物应需求,这份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即便在空调普及的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梨花声音教育退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