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庆新闻网)
转自:安庆新闻网
翻开市档案馆珍藏的首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方阵演出相册,一股浓郁且质朴热烈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照片拍摄于1992年10月6日开幕会现场。
照片中,来自各县(市、区)文艺团体的演员们表演着当地的特色节目,如潜山的民间舞蹈《十二月花神》、望江的《挑花舞》、太湖的《花梆舞》等,一个个经典剧目和新创剧目在造型各异的彩车上精彩呈现,《天仙配》《女驸马》《郑小姣》《巾帼县令》,演员们个个聚精会神,人物造型生动优雅……
照片中,开幕会主会场设在当时的宜城饭店(现皖源大酒店)前,大楼前挂满了宣传祝贺艺术节成功举办的条幅。开幕式横幅悬挂在主席台上方,搭配正红色的幕墙和新颖的会标,显得格外醒目和喜庆。主席台坐满了嘉宾,两边围满了观众,大家或翘首以盼,或相互交流,或目不暇接,整个会场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与民同乐的节日氛围。
首届黄梅戏艺术节的诞生,源于1991年的一次“偶然”。当年,时任安庆市群众艺术馆文艺部主任的陈奇杰,随市政府代表团赴江西九江观摩“龙舟节”活动。看到盛大的活动现场,时任市政府副市长周公顺颇有兴致地问:“九江有‘龙舟节’,我们安庆如果要举办这样的大型活动,选什么主题?”陈奇杰当即建议以黄梅戏为主题,举办艺术节。
与其说提出“黄梅戏艺术节”是灵光一闪,倒不如说是戏曲之乡的深沉积淀。令人欣喜的是,当年9月,这一建议通过了市里的集中讨论,随后组建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组委会,指定陈奇杰为总导演,开启了为期一年的筹备部署等工作。
为了体现艺术节“与民同乐”的理念,陈奇杰策划了彩车巡游、方阵演出的方案,尽可能呈现丰富的表现形式,并将黄梅戏经典剧目与现代优秀剧目,以及安庆的风景名胜一同展示,吸纳全市各县(市、区)专业黄梅戏剧团和黄梅戏学校、企业等60多个表演队参加。
大约20部彩车分别由城区多家企业赞助制作。当时,各参与单位热情高涨,积极配合,围绕主会场的选址,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主会场最初选在双井街体育场,但因其年代久远,基础设施陈旧,无法满足黄梅戏艺术节喜庆氛围的营造和艺术价值的呈现,且难以承载省内外嘉宾观赏需求被否决。陈奇杰提议,主会场设在菱湖南路与宜城路交汇处的丁字路口,这既是彩车和方阵表演的必经之路,又正对着街心三角花园内的七仙女群塑。开幕会当天,可以让众多嘉宾和外宾欣赏这座作为安庆重要文化地标的雕塑,展现安庆的美好形象,彰显有戏之城的戏曲魅力。
陈奇杰记得,组委会经过多方研究,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为了布置主会场,将路边的法国梧桐进行临时移栽,艺术节结束后再恢复原状。当天的演出队伍从现在的科技广场位置排到主会场,足有一千多米长,巡游路线沿菱湖南路、龙山路、人民路、沿江路依次行进,所到之处人山人海,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了“群众的节日,艺术的盛会”。
这本相册档案,完整记录了艺术节“与民同乐”宗旨的诞生,每一张照片都对应着艺术节筹备的细节,每一个场景都承载着“让艺术走进大众”的初心。如今翻阅相册,不仅能回望首届艺术节的盛况,更能读懂“与民同乐”为何能成为黄梅戏艺术节延续至今的“核心基因”——因为档案早已将这份群众与艺术的联结永久定格。
![]()
▲首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第二方阵彩车。
![]()
▲首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民间舞蹈表演。
![]()
▲首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黄梅戏彩车一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