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初,特朗普政府在拉美地区悄然发动“扫毒战争”,名义上是“保护美国公民免受芬太尼侵害”,却迅速引爆美国国内政治风暴。原因在于行动方式。总统直接下令用无人机炸毁可疑贩毒船,既未寻求国会授权,也未按《战争权力决议》要求进行报告。这意味着特朗普单方面动用军事力量,绕过了立法机构监督。
9月2日,美军在加勒比海用无人机炸毁一艘涉嫌贩毒快艇,造成数人死亡。国会直到两天后才被被动通知,而《战争权力决议》明确规定:总统发动敌对行动须在48小时内通知国会,并在60天内获得正式授权,否则必须撤军。该决议是越战后为防止总统滥用军权设立的关键制度。
![]()
然而,特朗普政府不仅踩踏这条红线,还在60天窗口期内持续扩大行动:发动多次无人机袭击,调动八艘军舰(占全球可部署舰队10%),包括驱逐舰、潜艇和两栖作战舰艇,甚至将航母与F-35战机调往加勒比地区。委内瑞拉周边频繁出现美军直升机和轰炸机,行动已远超“单纯执法”,呈现准军事行动特征。
当60天期限将至,白宫发言人竟宣称行动“不属于敌对行动”,理由包括“无人机远程控制无人员风险”和“打击对象非国家行为体”,并引用“法律顾问办公室机密意见”称行动“未达战争级别”,属于“国家利益特殊授权”。此解释引发法律界强烈批评。前国务院法律顾问菲努坎指出:“按此逻辑,总统可任意攻击无还手能力目标,这直接挑战三权分立精神。”
![]()
行动促使民主、共和两党罕见站到同一战线。参议员马克·沃纳直言:“在正常政府中,此类违法行为足以让决策者立即解职。”共和党议员罗杰·威克跨党派联署,向国防部发送质询信,要求提供法律文件、打击命令和目标清单。但五角大楼未回应,军法顾问甚至缺席国会机密简报会,军方人员对关键问题(如目标选择标准、伤亡评估)一问三不知。
众议员格雷戈里·米克斯在会场怒斥:“你们绕过国会、瞒着人民使用武力,是在破坏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宪政危机”成为华盛顿热词。政府以“打击芬太尼危机”为由辩护,但内部文件显示主要目标实为可卡因走私,与公开声明矛盾。
![]()
更引发争议的是,五角大楼承认采用“签名打击”模式。仅凭“行为特征符合贩毒模式”即可实施打击,无需确认目标身份。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时期因导致平民误杀广受批评。议员质疑时,军方发言人无法解释为何省略基本身份核实,加剧国会怀疑行动实为“政治秀”或“权力试探”。
《战争权力决议》是越战教训的产物,旨在防止总统单方面将国家拖入战争。特朗普以“低风险行动”为借口否定监督,实则扭曲法律文字、践踏制度精神。若此例一开,未来总统可随意定义“敌对行动”边界,单方面发动战争而无须国会授权。
![]()
行动引发拉美国家强烈抗议。美军机舰频繁闯入主权海域,无人机攻击民用船只,若发生误击或平民死伤,可能升级地区紧张局势。美国口头“保护拉美安全”,实际行动却带来战火阴影,破坏地区稳定并引发外交麻烦。
特朗普长期主张总统应拥有“直接打击犯罪组织”的权力,抱怨国会“拖慢反应速度”。此次行动被视为行政权膨胀的实验:通过“展示力量”塑造“铁腕总统”形象,巩固支持者并向国会示威。议员塞思·莫尔顿警告:“我们处于宪政危机边缘,军方正被卷入政治漩涡。”
![]()
这场“扫毒行动”表面打击犯罪,实为对权力边界的公然挑战。特朗普以“低风险军事行动”绕开立法限制,将《战争权力决议》变为空壳。国会两党的集体反击不仅是党派斗争,更是对民主制度的自救。若总统可随意解释法律、军方能绕开国会开火,再强大的制度也将被掏空。
正如学者所言:“一旦政府将战争视为行政工具而非国家共识,推进的便不再是安全,而是独裁的边缘。”今日的“打毒贩”可能成为明日“打黑客”或“打击潜在威胁”的先例,战争与和平的界限由此模糊——这比任何无人机爆炸更令人胆寒。
参考信源:美国以“打击贩毒”为名频繁展示武力 拉美地区局势趋于紧张
2025-10-28 15:46·北青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