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应天城,建文帝在皇宫内放了一把火后便不知所踪,朱棣赶来后并没有找到他。
朱棣没找到朱允炆,那也就意味着他没法“名正言顺”地得到皇位。
为了让天下人认可自己这个皇帝,朱棣找来了天底下最有名望的读书人,想让他为自己站台……
![]()
朱棣请来的这位“大儒”,名叫方孝孺,此人在当时颇有名气,就连姚广孝都对他十分尊敬。
而方孝孺之所以有这么大名气,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虽然他的能力确实很强,但是光凭他一个人的能力,是做不到天下皆知的。
方孝孺出名的真正原因,是朱元璋对他的关照。
![]()
而朱元璋之所以要关照方孝孺,是因为朱元璋心中有愧:他曾误杀方孝孺之父。
方孝孺的父亲名为方克勤,曾在朱元璋手下担任山东济宁知府。
众所周知,朱元璋最喜欢的就是既有能力,又很清廉的官员,而方克勤完美符合他的要求。
![]()
当年方克勤刚到济宁上任,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济宁人不重学术。
明明在山东境内,这里居然没有多少学子,县学、郡学都已经停办了。
众所周知,孔子的老家就在山东曲阜,这里是“学术氛围”最好的地方,济宁距离曲阜非常近,居然是个“不学无术”的地方。
![]()
方克勤很不满意,因此他上任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学堂。
在方克勤的监督下,济宁各州县很快就建起了数百间学堂,学堂盖好后,方克勤又招聘了很多老师。
第二年,各个学堂开始招生,第一届学生就有两千多人,这在当时已经算多了。
![]()
方克勤能这么快就把学校的问题解决,足见其能力不凡。而他除了能力出色之外,清廉程度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方克勤身为一方知府,从来不穿绸缎,只穿粗布衣服,哪怕是一件普通的布袍,也能在他身上穿好几年。
![]()
方克勤住的房子也十分破旧,说是断壁残垣可能有点过了,但其实也差不多,差别仅在于方克勤用苇草席子把墙上破洞的地方给补上了。
就方克勤住的这地方,大门已经没什么用了,因为小偷随随便便就能翻墙而入。
![]()
不过也没有哪个小偷不开眼来方克勤这里偷东西,倒不是说因为方克勤是知府才不来,而是因为方克勤家里压根就没有能值得偷的东西。
可是,如果方克勤不花钱,家里也没钱,那他的俸禄都去哪里了呢?
除了日常的开销外,方克勤的钱都去了别人手里。
![]()
每当有同僚遇到困难,方克勤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
莱芜县的县丞想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方便日常照顾,但苦于没有盘缠。
方克勤知道这个事之后,立马就把自己一个月的俸禄都送给了他。
要是同僚家里遇到困难了,方克勤肯定会伸出援手。
![]()
《明史》中记载,(方克勤)任职三年,月俸有余则尽散给朋友,或留官库,毫无私蓄。
方克勤自己的钱都不留,别人给他送礼他更是不要。
公元1375年,方克勤的事迹被朱元璋知晓,朱元璋下令召他进京,并且在礼部设宴好好招待了他一顿。
![]()
但是就在这年五月份的时候,方克勤出事儿了。
曹县官员程贡,因为渎职被方克勤下令揍了一顿,从此便怀恨在心。
为了给方克勤上眼药,程贡便上书“举报”方克勤贪赃枉法。
朝廷接到举报后,马上派人下来调查这件事。
负责调查这件事的人姓杨,这人跟程贡关系匪浅。
![]()
为了不让程贡背上诬告的罪名,钦差大臣杨某先是穿着便装在民间调查方克勤的罪状,但是他东奔西走两个月,一无所获。
后来杨某又开始调查体制内的人,但是方克勤的正直与清廉都是有目共睹,再加上方克勤经常舍己为人,所以没有一个人愿意说他的坏话。
![]()
杨某查了半天,一点东西都没查出来,最后只能是凭空捏造一些罪状,说方克勤盗用了官库里的两百斤“炭苇”。
炭苇是冬天取暖时用的东西,但是当时刚进十月,压根用不着取暖。
方克勤认为这等莫名其妙的罪名根本不可能成立,因此也就没有辩解。
![]()
方克勤这个案子被报上去的时候,正好赶上了“空印案”爆发,朱元璋正在严查贪污之人,一旦发现,一律处斩。
方克勤这个案子的卷宗也被归在了“贪污”类里,然后他也就上了斩首名单,然后他也就被斩了。
![]()
方克勤被斩后,朱元璋才发现自己杀错了人,但现在再后悔可有点晚了。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朱元璋下令厚葬方克勤,并下令让宋濂给方克勤写了一篇《墓志铭》。
当然,光是厚葬肯定是不够的,朱元璋还得从别的地方补偿人家,于是他便盯上了方克勤之子方孝孺。
![]()
方克勤小的时候,被称为神童,方孝孺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比他父亲还厉害。
别人看书都是按“页”看,方孝孺看书按“寸”看,别人一天看十页书,方孝孺一天看一“寸”厚的书。
方孝孺小时候曾跟着宋濂学习,他写的文章令宋濂都刮目相看。
![]()
但是方孝孺心里一直对父亲被杀一事耿耿于怀,因此方孝孺其实是有点“藐视朝廷”的。
虽然方孝孺很擅长写文章,但是他并不参加科举,他也不想做官。
方孝孺跟他爹一样,也是个直性子,有时候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他还说:“古人一个月就吃九顿饭,挨饿的又不只有我。”
![]()
洪武十五年,有两个名士向朱元璋推荐了方孝孺,朱元璋又将他召到了京城。
不过这一次朱元璋并没有将方孝孺留在朝中做官,而是带着他去见了一下太子朱标。
朱元璋告诉朱标:“张这是个人才,你应该一直用他到老。”
让两人见过面后,朱元璋就把方孝孺送回了老家。
![]()
不久之后,方孝孺被仇家连带举发,但是朱元璋在卷宗上看到他的名字后,直接就下令将他放走了。
从这里开始,方孝孺对朱元璋的印象变好了许多,他也愿意做官了。
洪武二十五年,又有人向朱元璋推荐方孝孺,但是朱元璋说:“今非用孝孺时。”
![]()
现在不用那什么时候用呢?当然是等朱标即位的时候,因为他就是朱元璋留下的“秘密武器”。
但很可惜,方孝孺等不到朱标即位了,他只能等到朱允炆。
朱允炆虽然不如他爹厉害,但怎么说也是个皇帝方孝孺还是死心塌地地成为了朱允炆的臣子。
然而好景不长,靖难之役爆发了。
![]()
方孝孺不擅长打仗,不过每次开战前的檄文都是他写的,他每次都能把朱棣骂得晕头转向,所以朱棣一早就记恨上他了。
但是等到两人真正见面之后,朱棣还得求着方孝孺帮忙写一份即位诏书。
方孝孺忠于朱元璋,忠于朱允炆,当然不会给朱棣这个逆贼写即位诏书。
![]()
为了让方孝孺动笔,朱棣开始玩文字游戏,他说自己只是想效仿周公辅佐周成王之旧事。
方孝孺马上杠精附体:“既然你这么说,那周成王呢?”
朱棣回答道:“自焚而死。”
方孝孺又追问:“那为什么不让周成王的儿子即位?”
朱棣回答道:“那孩子太小了,国家需要成年君王。”
![]()
方孝孺继续抬杠:“那为什么不让周成王的弟弟即位?”
朱棣没话说了,只好强词夺理,说这是他们朱家内部的事,轮不到方孝孺指点。
不管朱棣怎么说,方孝孺就是不给他写即位诏书。
气得朱棣放下狠话,说要诛杀方孝孺的九族,方孝孺反驳道:“诛九族?你就算诛十族我也不写!”
![]()
结果朱棣真的就诛了方孝孺的十族。
虽然朱棣让官方史官把“诛十族”这件事抹去了,但是正义的民间史官却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
据《立斋闲录》记载,朱棣当时一共杀了847个人与方孝孺有关的人,足足杀了七天七夜,如果不是“诛十族”的话,是凑不到这么多人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