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长溪山是大别山南麓一座普通的山脉,山下蜿蜒流淌着一条溪流,叫长溪河,河畔的蒲河村,是个平均海拔500米的地方。庄户人家或依山坡或贴流水,都是黑瓦白墙,都有笋青豆黄,是一个有色彩的村落。
就是这样一个大山里毫不起眼的小村落,却因为一曲黄梅小戏而格外出彩。
这出小戏,妇孺皆知,广为流传,它的名字叫《对花》。
《对花》的名字由来很多,早前叫《枫树咀的故事》《偷竹笋》《撒竹笋》《讨猪菜》《打猪草》等等,故事发源地就在长溪山,时间是在清末,地点在陈岸上屋。陈岸上屋有座打猪草山,山下有个崔家坪竹洼,与湖北省黄梅县的塔儿坂仅隔一小山埂,这里住着王陈二姓村民,清末时王为大姓,陈为小姓,至今王陈二姓仍掩居在这竹海深处。《打猪草》的故事就发生在王姓看禁人王景林(小名王小毛)和陈姓的陈老三(名叫陈四元)妻子方氏之间。
宿松有民谚曰“清明笋现形,谷雨笋上林”。这个时节也就是旧时农村春荒、青黄不接之时。为应对春荒,婚后不久的陈方氏,在清明后的一天,独自到崔家坪竹洼去采野菜充饥。方氏快速地掰了五六根竹笋放入菜篮中,而后再采些野菜盖在上面,正欲提篮出山回家,被巡逻看禁的王小毛发现。两人争辩之中王问陈方氏:是按山场禁规办桌饭,然后鸣锣道歉,放炮封山?还是两两就地私了?显然,若按山场禁规公办,陈方氏无法做到,王小毛对此心知肚明。于是王小毛就说:“既然不公办,那就私了吧。”此时,王小毛的双手已向着陈方氏身上摸去……
说来也巧,看禁人王小毛家在崔家坪竹山洼入口处的右侧,一山名叫“枫树咀”的上方建了一座砖瓦窑,请的是一位窑匠师傅。当时的情景恰被这位窑匠经过时看到,事后将之传出,继而又编成采茶调民歌以《枫树咀的故事》为题四处传唱。当地人因此将窑匠师傅赶走。距《打猪草》发源地9公里的二郎河,自古是从黄梅亭前驿过界岭到宿松枫香驿,出楚入吴的第一商贸古镇,文化发达、剧社众多。当时多个剧团竞争激烈,吸引粉丝的套路各显神通,他们各自根据需要,先后排演了《偷竹笋》,于是此戏在二郎河一带迅速传开。
在二郎河,最初是以唱采茶歌和说鼓书形式表演《偷竹笋》。后来,地方各剧社不断进行加工改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演出版本。直到1946年,有人提出《偷竹笋》名字不好听,遂易名《掰竹笋》。
1952年后,宿松地方戏由县“和平剧团”组班,经常到安庆、合肥等地汇报和交流演出,《掰竹笋》引起了戏剧界的关注。后来,许多剧作者依据几个不同版本,经过多次翻排改进和艺术加工,最终定名为《打猪草》,并剔除了原有的邪淫色彩,将主人公姓氏做了修改,从而打造出一出精品黄梅戏小剧。
《打猪草》是黄梅戏传统花腔小戏。戏中演绎的是村姑陶金花打猪草时无意间折断几根竹笋,被看笋子的金小毛捉住,认为她是在“偷笋”,一气之下踩坏了陶金花的篮子,又要打她几“波罗”(拳头)。后来在争吵与辩解中发现原来是一场误会,金伢被陶女的纯朴、勤劳所打动,而陶女也被金伢的宽容、大度所折服,互相谅解,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唱着“对花调”,欢欢喜喜,一道回家。剧情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纯朴的情感。
《打猪草》是黄梅戏传统的七十二出小戏之一,也是黄梅戏中极具乡土气息的剧目之一。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又是秋季,春天种下的籽粒,已经结出了硕果,大地上金黄一片。
长溪河还在汩汩流淌,黄梅戏曲还在传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