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北京,不忘徐州与邳州】近期应邀参加了两次徐州大v微博文化活动,一是纪念淮海战役纪念碑建成60周年,二是徐州汉文化研讨大会的微博热议活动,我作为邳州唯一博主参加,真是身在北京,心在徐州与邳州!当然,也要感谢徐州媒体与邳州宣传部门经常想到我,人,无论走到哪里,家乡文化的印记总是抹不掉的,也应该为家乡发展尽绵薄之力!
我的北漂生活真是花样年华!
附文为参与博文,不出手则已,出手一定别开生面,我的微博被媒体转发的可是老多了!所以,我必须站在邳州谈徐州汉文化:县域汉文化开发大有可为!
#汉文化的徐州故事#
#何以为汉和合共生 #
如何突显徐州汉文化特质,从而把徐州汉文化文旅产业做实做大做强?
从大徐州六千年文明史的承上启下性,来宏观把握在地特色汉文化的发展脉络,并整合联动所属县市区的全域汉文化资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汉之风",从而在全国汉文化文旅产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因此,讲好#汉文化的徐州故事#,县域汉文化丰厚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在解码徐州汉文化的 “和合共生”密码时,也别只看徐州的城市地标,在徐州的县域里,藏着更鲜活的答案 —— 比如邳州,已经用她的千年汉韵证明:县域汉文化资源,也是讲好汉故事的 “不可替代牌”!
走在邳州博物馆,汉画像石“渔樵耕读”“百鸟朝凤” 的石刻像会说话:古人把邻里互助、万物相融的智慧刻进石头,这就是 “汉和合”的初心啊!更难得的是,邳州没让这些 “老宝贝”躺进玻璃柜 ,而是活色生香于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展示与日常生活中—— 乡村墙绘临摹汉画纹样,孩子们唱着汉风童谣,连阿姨们跳的广场舞都掺了汉舞动作,更不用说公共场所习见的三五成群的汉服女孩……汉文化成了百姓日子里的 “日常款”,这不就是 “和合共生” 的模样吗?
再看文旅融合的巧思:春日里,汉墓遗址旁的油菜花田成了打卡地,汉服姑娘们穿行在花海与古迹间;秋日里,古运河畔的汉式市集开摊,源于汉代的剪纸、皮影戏、汉隶书法体验让孩子追着玩。自然与古迹对话,传统与潮流碰撞,邳州把 “汉和合共生” 活成了可看、可玩、可感的风景。
原来 “何以为汉和合共生”的答案也存在于邳州这样的县域里:有不可复制的文化根脉,有百姓参与的烟火气,徐州的大汉文化才能真正 “活” 下去、“火” 起来!
更何况,徐州的汉文化并非起源于汉代,它只是其六千年文明史的承前启后的一个标志点,而这六千年文明史的历史遗存,全都处在邳州境内:大屯子遗址、梁王城遗址、刘林遗址。因此,讲好汉文化的徐州故事,彰显“和合共生”主题,县域汉文化的丰厚资源,不仅不能缺位,反而更应该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为弘扬徐州汉文化、打造更具魅力的汉文化文旅事业,提供更强劲的内驱力。
附:
邳州汉文化的精彩举隅:
邳州博物馆的汉文化展厅展示的玉璧、常青树等画像石形象反映了汉代的信仰与风俗。还有汉代画像石祠堂,是墓地前的地上建筑,用于祭祀。这里的西王母、牛羊车等画像石,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生活场景 。汉代石椁厅陈列着刻有凤鸟衔星、双龙等图案的石椁画像石,中间还复原了两座石椁墓,实景再现汉代墓葬文化。石室厅里有方相氏图、僧人乘象图等画像石,栩栩如生。
邳州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非遗项目全国县级前茅,大都起源汉代。仅以邳州喜床画为例,在汉画像石中已见早期造像。唐宋时期技法成熟并在民间流行,明清时期形成地方特色作坊,清末民国后与现代风格并存发展,延续楚汉文化根基的同时融入多元表现手法。
#汉文化的徐州故事#
#何以为汉和合共生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