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穴窑、竖穴窑和升焰式室形窑均在中国古代砖瓦生产史上的某个阶段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类型应用过,半倒焰窑更是在战国中后期成为主要类型后,直至清代都在砖瓦生产中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从竖穴窑发展到升焰式室形窑再到半倒焰窑,主要变化之一就是窑床面积显著增大,而自东周以来,半倒焰式砖瓦窑的窑床面积也逐步增大。由此可见,提高单窑产量是中国古代砖瓦窑改进的主要方向之一。相比之下,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在中国南方陶瓷生产中长期广泛应用的龙窑,单窑产量远超半倒焰窑,却为何在中国砖瓦生产史上始终未能成为主流窑炉类型,仅在某些时代的个别地区有过有限应用呢?
龙窑整体形状狭长,宛如一条巨龙,故名龙窑。龙窑一般建筑在山坡之上,窑身与水平面间有一夹角,窑头(火膛所在位置)位于最低处,窑尾(排烟系统所在位置)位于最高处,窑头与窑尾间存在一定高差,使得窑本身对火焰具有很大的抽力,易于在窑内形成负压。
单窑产量巨大是龙窑的一大优势,而将龙窑用于砖瓦生产,这种优势在某些时候就变成了劣势。由于单窑烧造量大,龙窑不易适应市场对砖瓦需求的变化,当市场需求较小而又需及时提供砖瓦产品时,利用这种窑来烧造,其窑室可能无法装满,致使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目前所知,最早的烧造砖瓦的龙窑出现于东汉晚期的山东地区,为建于平地上的龙窑,数量仅为1座。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发现的2座汉代平地式龙窑,可能也用于砖瓦烧造。
![]()
东汉晚期山东地区龙窑
秦汉以来各时期烧造砖瓦的龙窑的发现数量也很少。而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加窑场收益,使用龙窑烧造砖瓦的窑场往往会采用多品种生产的模式。如在广西桂林桂州窑遗址发现的2座隋唐时期的斜坡式龙窑(1和3号窑),产品主要为瓷器,兼烧带釉建筑构件;福建厦门囷瑶村的一座晚唐—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产品包括各种青釉瓷器、筒瓦、板瓦、瓦当,甚至还有网坠。
![]()
初唐广西桂林桂林窑Y1
相比之下,升焰式室形窑和半倒焰窑的烧成室容积相对较小,更能适应市场变化。而即便是半倒焰窑,也时常采用多品种烧造的模式以增加收益。如安徽淮北烈山窑遗址发现的两座唐末—北宋时期的瓶形半倒焰窑,产品主要为瓷器,兼烧三彩及琉璃建筑构件;宁夏灵武回民巷窑遗址发现的西夏马蹄形半倒焰窑,产品主要为瓷器,兼烧少量褐釉或黑釉瓷质槽心瓦;江苏扬州岗庄宋代窑场发现的多座近卵圆形半倒焰窑,产品包括陶盆、陶灯等日用陶器,以及少量瓦当、脊兽等建材。而在周代和秦汉时期,这种采用多品种生产模式的情况更为普遍,此不赘述。
另外,从此本书各章的分析可知,尽管历代半倒焰窑窑床面积的变化范围均很大,但往往在面积中间值附近一定范围内的样本数量更多些,可见历代均倾向于采用单窑产量适中的半倒焰窑来烧造砖瓦,因为大小适中的窑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据此来看,在窑炉类型能够满足砖瓦制品内在品质要求的前提下,能否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保障窑场收益,是决定窑场采用何种窑炉类型的主要因素。显而易见,相较于升焰式室形窑和龙窑,半倒焰窑更能符合上述要求,因此半倒焰窑自两周之际出现后,在战国中期即成为砖瓦烧造所用最主要的窑型,并且其统治地位在直至清代晚期的两千余年内不曾动摇。
本文由王光明 郝莎莎 刘鑫摘自 李清临 著《中国古代砖瓦窑研究》,内容有增减、调整。
(审核:孙莉)
![]()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ISBN 978-7-03-083060-9
李清临 著
定价:28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搜集了中国古代砖瓦窑资料,并利用考古类型学与现代陶瓷工艺技术理论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系统研究。研究重点关注中国古代砖瓦窑类型的时空框架、历代砖瓦窑的构筑技术特点及其与类型和地域的关联、砖瓦窑的演进方向与内在发展逻辑,对其他问题如砖瓦窑场的选址原则与布局形式、建筑形式与修饰工艺、砖瓦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浇水转釉工艺的发展等问题也有涉及。
本书可用作高校考古、文博、古陶瓷等相关专业及文博单位科研、教学参考书。
![]()
![]()
![]()
![]()
![]()
![]()
![]()
(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赛博古』
微 信 号丨spkaogu
新浪微博丨@科学出版社
文物考古分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