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第三届汉文化论坛的开幕式上,一场跨越两千年的“相见”正在上演。会场灯光渐暗,一束追光落下,汉高祖刘邦——不再是古籍中静态的文字或后世想象中模糊的画像,而是以一个栩栩如生的数字人形象,穿越时空,昂然“出现”在众人面前。
![]()
这一刻,历史真的“活”了。
这不仅是一次信息技术的集中展示,更是经过全国10多位权威史学、考古学、美术史专家的再三考证与严格把关,利用人工智能,对这位汉文明塑造者进行的一次最接近真实历史的容貌复原。千百年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刘邦”的困局,在这一刻,终于描摹出一个清晰、可信的轮廓。
从传说走向“真身”,AI如何解开刘邦的容貌密码
关于刘邦的长相,史料与传说交织,充满了神秘色彩。
《史记·高祖本纪》为他描绘了一副经典的“帝王相”:天庭饱满,额头丰盈,鬓角和胡须美观,更传奇的是,左腿上长了72颗黑痣。正是这副相貌,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转折:
沛县吕公,一位精通相面之术的名士,在宴席上一见刘邦便“大惊失色”,不顾他身无分文、夸口万钱的窘迫,执意将女儿吕雉许配给他。理由无他,“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此后,还有路遇老叟,见吕雉与子刘盈便言“夫人天下贵人”,而见到刘邦后更是惊叹“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这些记载,无疑为刘邦的形象笼罩上了一层“真龙天子”的神性光环。
![]()
那么,AI究竟如何从这些虚实相间的描述中,还原出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刘邦?
整个过程如同一场严谨的科学考古。专家们首先对信史中“隆準”“美须髯”等有效信息进行提取,作为核心骨骼。同时,参考汉代兵马俑、壁画、雕塑中的人物面部特征,为AI提供了时代审美与人体结构的数据库。与此同时,面对《河图》“帝刘季口角戴胜、斗胸、龟背、龙股,长七尺八寸”这类传说,团队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并未在数字人形象上作夸张呈现。
AI技术则在此时大显身手。它通过学习海量的汉代人物图像数据,并理解输入的文本指令,最终“计算”出一个既符合历史记载,又具备生动气韵的刘邦面容——他不再是神坛上虚幻的“真龙天子”,而是一位目光深邃中透着睿智与豪气的开国帝王。
点睛之笔,让沉睡的汉文化符号“活”起来
然而,复原一位历史人物,赋予其一副精确的骨骼与容貌,仅仅是构建了生命的“骨架”。要让刘邦真正地“活过来”,关键在于为他注入历史的“血肉与灵魂”——他的气度、性情,乃至他呼吸其间的时代氛围与生活细节。这正是本次体验中,最令人动容的环节所在:
其一,便是刘邦的“出场”本身。这场亮相远非简单的登台,而是一场精心构建的“情景再现”。数字人刘邦并未静立,而是还原了他击筑而歌的经典场景。随着筑声铿锵,他本人也沉浸于韵律之中,继而以一副睥睨天下的姿态,吟诵响彻千古的《大风歌》。
![]()
其二,为了让历史语境更为丰满,数字化展示深度“复活”了一批关键文物。其中,与数字人刘邦击筑而歌相呼应的,正是其故乡的乐器“沛筑”。来自徐州博物馆的西汉陶俑组,更是成为了叙述的焦点:“飞骑”铭陶骑马俑奔腾,陶跪坐甲胄俑枕戈待旦,陶绕襟衣女舞俑甩动长袖……
数字人刘邦与动态文物,共同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汉文明画卷。这是技术的胜利,亦是一种文化的“唤醒”:为沉睡的文化符号注入时代的呼吸,让它们在今天彻底地“活”过来,变得血肉丰满,神采飞扬。
![]()
一场与祖先的“对视”
AI“复活”刘邦,其意义远超一次文化猎奇。它标志着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从被动地阅读和想象,转变为能够主动地重建与“对视”。
![]()
这一次,我们看见的,不再是那个两千年来众说纷纭的传奇。我们看见的,是汇聚了当代史学智慧与科技力量,所呈现出的那位47岁起兵、3年灭秦、5年灭西楚、奠定汉文化400余年基业的沛县豪杰。
这场跨越两千年的“相见”,不仅复活了一个人的形象,更激活了我们整个民族血脉源头那段波澜壮阔的记忆。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胡玉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