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翠色千帆——惠州白马窑与明代广东海外贸易”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展,展出216件/套展品,通过展示惠州白马窑及广东其他地区仿龙泉青瓷的物质遗存,梳理明代广东仿龙泉的生产(窑址)、流布(遗址/沉船)、港口/城市之间的关系,再现广东陶瓷海外贸易与技术交融的历史场景。
![]()
展览以全球化视野构建完整叙事链条,精心设计了“白马青瓷”“又见龙泉”“浙源粤流”“翠色千帆”四个部分,清晰呈现从浙江龙泉窑的技术源头,到广东窑业的吸收创新,再到以广州为枢纽销往世界的贸易历程。
惠州白马窑址群作为重要的外销瓷窑场,是广东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明代窑址群,在明代广东海外贸易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该窑场与大埔余里窑等共同构成了以粤东为核心、延伸至珠江三角洲及粤西地区的仿龙泉青瓷生产体系,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载体。经过70年的考古工作与研究,其考古成果不仅揭示了大湾区的历史贸易模式,更实证了明代广东,尤其是广州、惠州等地深度参与全球贸易的历程。
以白马窑为代表的广东仿龙泉青瓷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香港等大湾区城市的官署、居址、墓葬中的发现,揭示了大湾区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从惠州白马窑青瓷的生产,到广州港的商品贸易,再到香港的转运,这一共同历史记忆,为湾区城市提供了文化认同的物质载体,有助于增强区域城市凝聚力。
![]()
此外,展览特别推出“翠色千帆线下数字交互应用”。基于Unity引擎开发,整合了激光3D扫描、AI复原、实时渲染与烧制模拟等前沿技术。观众可在互动屏上选择胚体、设计釉色并模拟烧制,最终生成专属数字藏品。系统还具备文物AI修复能力,能为残缺文物补全形态,生成可“虚拟上手”的数字孪生体,使文物在数字空间中“活”起来,有效引导观众从观看者转变为文化共创的参与者。
![]()
为增强互动体验,本次展览还策划了“海丝瓷韵”系列教育项目,将通过与广州美术学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合作,开展仿龙泉青瓷制作、纹饰工艺体验、海丝茶会等活动,邀请观众沉浸式体验陶瓷文化的魅力。展期至2026年5月19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穗文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