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一座城与一代人
——读左昡的《纸飞机》
文/郝树静
合上左昡的《纸飞机》,窗外是重庆的万家灯火、车水马龙。和平年代的繁华与安宁,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书中那段浸透了鲜血与泪水的历史,显得既遥远又刺眼。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最柔软的切口——一个名叫金兰的小女孩的视角,去重新触摸那段沉重、残酷的“重庆大轰炸”岁月。这绝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也连接了童真与创伤。
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成年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我的阅读体验仿佛一场灵魂的穿越。我不再是旁观历史的“我”,我几乎是附身在了那个名叫金兰的小女孩身上,用她的眼睛去看,用她的心灵去感受那个年代的恐惧、迷茫,以及在废墟中顽强生长的、令人心碎的坚韧。
战争是什么?对成年人而言,它是地图上的推进线、是伤亡统计的冰冷数字、是民族的危亡。而对金兰来说,战争是更具体、更感官的存在。它是尖利刺耳的防空警报,是瞬间要抓紧妈妈的手、奔向防空洞的本能反应;它是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黑点,是随后而来的巨大轰鸣与大地的颤抖;它是呛人的硝烟味,是断壁残垣,是邻居阿姨昨日还鲜活、今日却冰冷的身体;它也是饥饿,是珍贵的一块红薯,是防空洞里潮湿、污浊的空气。
左昡用一种近乎白描的笔触,通过金兰的视角,克制而冷静地铺陈着这一切。这种克制,反而比任何声嘶力竭的控诉都更具力量。因为金兰的“不懂”,她对死亡的理解是片面的、是懵懂的,她会问“他们是不是睡着了”,这种孩童的纯真,与战争的极端残酷形成了最尖锐的对比。书中的“纸飞机”,无疑是一个核心意象。飞机,是带来死亡的“恶魔”,而纸飞机,却是孩子手中最纯真的玩具,是他们向往蓝天的寄托。当金兰和她的伙伴们在废墟旁、在警报的间隙,放飞那轻飘飘的纸飞机时,这一幕具有一种刺痛人心的诗意。这是最柔弱的生命对最强大的暴力的无声反抗,是人性中那点不灭的、对美好的向往,在战火的灰烬中闪烁的微光。
作为一部儿童小说,作者没有贬抑,更没有美化苦难,她只是诚实地记录了一个孩子如何“经历”战争。金兰没有成为“小英雄”,她只是一个努力活下去的孩子。她会害怕,会哭泣,但她也会在转瞬之间,被一颗糖、一个游戏逗乐。这种孩童特有的、快速切换情绪的“韧性”,恰恰是生命力最原始、最强大的表现。
如果说孩童的阅读是在“经历”,那么成年人的阅读,则是在“回望”与“反思”。我们带着已知的历史结局和和平年代的安逸,一头扎进了金兰的“当时当地”。这种时空错位感,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当我读到金兰一家人挤在闷热、黑暗的防空洞里,听着头顶传来的爆炸声,为生死未卜的亲人揪心时,我无法不想到自己此刻正安然坐在书桌前。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和平”二字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它变得沉甸甸,有了重量和质感。我们所谓的“岁月静好”,是建立在金兰那一代人“负重前行”的基石之上的。
从一个和平年代的成年人,“穿越”回抗战年代的小女孩金兰身上,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恐惧,更是一种深刻的无力感。我们知道历史的走向,却无法提醒她下一刻炸弹会落在哪里;我们知道她的坚韧会被后人铭记,却无法减轻她当下承受的饥饿与惊吓。这种“穿越”体验,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苦难”。或许有一些作家习惯了宏大叙事,习惯了将苦难提炼为“精神”和“意义”。但《纸飞机》迫使我们直视苦难本身——它就是痛,是分离,是毁灭。然而,正是在这种直视中,我们才更能理解,为什么金兰在废墟上放飞的纸飞机如此珍贵,为什么她的母亲在绝境中依然要为她梳好小辫。因为,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我们能承受多少苦难,而是因为即使在最深的苦难中,我们依然不放弃对“生活”本身的坚守,不放弃对尊严和美的追求。这,或许是成年人才能从这本书中读出的、超越了战争本身的深意。
作为一名重庆人,读这本书的情感是复杂而又私人的。书中所描绘的城市,是我无比熟悉的地方。那些地名——较场口、十八梯、两路口……它们不是冰冷的背景板,它们是我的城市肌理,是我祖辈父辈生活过的地方。当空袭来临,金兰躲进的防空洞,也许就是我今天路过的、已变为纳凉点或火锅店的某个所在。历史与现实,在阅读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叠在了一起。我仿佛能触摸到这座城市滚烫的记忆,能听到它在历史深处的呻吟与呐喊。
“愈炸愈强”,这是重庆在这场浩劫中留给世界的精神坐标。而这种精神,在金兰这个小女孩身上,被具象化为一种“韧劲”。这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英雄主义的“坚强”,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扎根在泥土里的“坚韧”。是“只要还活着,就得活下去”的朴素信念。是哪怕家园被毁,也要在瓦砾中扒拉出能用的家当,明天继续“开张”的强悍。是母亲们一边流泪埋葬亲人,一边擦干眼泪继续为孩子寻找食物的顽强。这股“韧劲”,是重庆这座城市的灵魂。它被火淬炼过,被鲜血浸染过,它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重庆人的骨子里,代代相传。
读《纸飞机》,我仿佛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溯源。我明白了为什么今天的重庆人总有一种乐天知命、不惧艰险、“爬坡上坎”的精气神。因为我们的祖辈,曾在比任何“坡坎”都更严酷的绝境中,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我们扛起了一片天。
《纸飞机》是一部沉重的书,但它最终指向的,却是希望与未来。左眩用她细腻的笔触,打捞起了一段不应被遗忘的个体记忆,让宏大的历史变得有温度、有血肉。我深深地认同书评者的感受,我希望等我的孩子再大一点,能和他一起共读这本书。我相信,在不同的年龄,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孩子或许会惊叹于金兰的勇敢,会为她的遭遇而流泪;而我,会再一次感谢和平的可贵,会再一次体味那份传承至今的坚韧。
金兰的纸飞机,从战火纷飞的过去飞来,穿越时空,轻轻落在我们和孩子的手中。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伤痛记忆,也承载着一个孩子对天空最纯真的向往。它提醒我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并带着那股在废墟中也要放飞纸飞机的韧劲,继续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作者简介: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指导教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