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再传捷报!2025年11月3日,深蓝航天在济南马山试车基地成功完成"星云一号"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九机并联试车,这标志着我国首款可重复使用商业运载火箭正式进入首飞倒计时阶段。此次试车不仅创造了国内商业火箭动力系统测试的新纪录,更意味着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在发动机集群控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本次试车堪称商业航天领域的"全要素实战演练"。从射前准备到推进剂加注,从发动机预冷到射前增压,再到点火启动及关机回收,整个流程完全模拟真实飞行工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试车过程中9台"雷霆-R"液氧煤油发动机同步工作时产生的总推力达到180吨,相当于将120辆家用轿车同时举离地面。深蓝航天技术团队透露,试车过程中各发动机推力偏差控制在±1.5%以内,涡轮泵转速波动小于0.8%,这些数据远超国际商业航天领域的通用标准。
![]()
"雷霆-R"发动机的技术突破堪称中国民营航天的里程碑。该型发动机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燃烧室压力达到18MPa,比冲达298秒,性能指标直逼SpaceX的"梅林"发动机。更令人瞩目的是,其85%以上的关键部件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涡轮泵叶片应用了新型镍基高温合金,使得发动机推重比达到惊人的135:1。深蓝航天动力首席设计师表示,这种设计不仅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还将大修间隔延长至20次点火以上,为火箭重复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控制技术方面,"星云一号"展现了令人惊艳的智能水平。九机并联系统采用分布式容错控制架构,当单个发动机出现异常时,其余发动机可在50毫秒内完成推力重分配。试车数据显示,系统在模拟单发失效工况下,仍能保持箭体姿态角偏差不超过0.15度。这种"故障自适应"能力使得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生存概率提升至99.7%,远超传统运载火箭90%的平均水平。
从商业应用角度看,"星云一号"的2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精准切入了当前最活跃的小型卫星发射市场。其30.2米的箭体高度和3.35米的直径设计,既保证了运输便利性,又能满足"一箭多星"的发射需求。更关键的是,该火箭一级采用垂直返回回收技术,通过栅格舵与发动机节流配合实现精准着陆,预计可使单次发射成本降低60%以上。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成本优势将使深蓝航天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获得显著竞争力。
![]()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试车成功背后是深蓝航天构建的完整自主创新体系。从发动机的金属3D打印工艺到推力矢量控制算法,从低温复合材料贮箱到自主导航系统,企业已掌握18项核心专利技术。其济南生产基地实现了80%以上的供应链本土化,关键部件国产化率更达到95%,这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都属罕见。这种全链条自主可控模式,不仅保障了产品迭代速度,更使发射任务不受国际供应链波动影响。
随着试车成功,"星云一号"正式转入首飞冲刺阶段。据内部消息,首枚火箭已完成总装90%的工作量,正在进行最后的电气系统联调。发射场方面,位于山东海阳的东方航天港商业发射工位已完成适应性改造,新建的火箭回收着陆区配备了先进的微波引导系统。业内人士预测,若首飞成功,深蓝航天有望在2026年实现年产12枚火箭的产能,届时中国商业航天发射频次将实现质的飞跃。
这次九机并联试车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民营航天企业首次掌握大型火箭动力系统集成技术,更预示着全球商业航天格局可能迎来新变数。在SpaceX主导的竞争环境中,"星云一号"展现出的高性价比和快速迭代能力,或将为中国商业航天赢得独特的发展空间。随着首飞日期的临近,这枚凝聚着中国航天人智慧的火箭,正承载着商业航天新纪元的希望蓄势待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