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林敏 通讯员 李诚永) 近日,龙游县詹家镇夏金村的连片稻田里,三台红白相间的联合收割机穿梭于金浪之间,稻穗被迅速卷入机身,谷粒撞击铁板的脆响混着机器轰鸣声,在田野间回荡。
田埂上人头攒动,测产专家、农技人员围站在一起,目光追随着收割机的轨迹。浙江红专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红专攥着一把刚采下的稻穗,指腹摩挲着谷粒,向专家递话:“你们看这稻谷,颗粒饱满。今年这批优质籼稻,我舍不得卖原粮,全加工成精米,老客户早排着队预订了!”他话语里的喜悦,藏都藏不住。
当天,这里正进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华南和东南沿海单季稻、双季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的子课题——“单季籼稻产质效协同提升技术与集成示范”现场测产验收。该课题由衢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红专粮油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承担,任务就是通过优选品种、合理播期、增密减氮等技术,突破水稻产质效协同提升的难题。
“以前晚稻都种籼粳稻,就图产量高。”董红专话锋一转,“今年专家推荐‘浙华优2473’,我第一次就种了1000亩!这个品种稳产好,还抗百叶枯病,种子成本比原来甬优系列省1/3。”他指着远处的稻田笑着说,“去年试种的同系列晚稻,4月就卖断货,客户都说比苏北、东北米对胃口,软糯带清香。”
收割机刚驶过,专家组成员就蹲进稻田:掰稻穗算结实率、数分蘖数,随机抽的稻谷倒入水分测量仪,数据被一一记录:结实率92%、分蘖数11、含水量29.5%……最终,经实割过磅核算,这片由山地改造而成的地块,干谷平均亩产超530公斤。
“管理规范,指标优异,水稻增产及提质增效效果明显。”专家当场肯定,该成果可为东南沿海地区单季籼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用模式与科技支撑。
这个佳绩正是衢州好稻米崛起的缩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王宏航介绍,去年全市优质稻播种面积达20余万亩,产销主体超50家,今年还在增长。董红专是其中的典型:2011年涉足米加工,如今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稻可香”品牌多次获得省市金奖。
“这1000亩籼稻经规模化加工后,能进行全年供货了!”董红专望着翻涌的金浪,眼里闪着光。市场对高品质大米的需求逐年攀升,正推动更多像他这样的种植户,从“卖原粮”向“卖品牌优质米”稳步转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