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突然宣布取消与中国合作的 1.7 万亿卢布高铁项目,决定自行攻克高铁技术。这一曾被中俄列为优先实施的合作项目,此前已推进至联合成立教研中心的阶段,如今生变引发广泛关注。中方回应彰显开放态度,但曾积极寻求技术支持的俄方为何突然转向?这背后是技术自信还是另有考量?
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全长 770 公里,原计划将两地通行时间从 11.5 小时缩短至 3.5 小时,2014 年便被纳入中俄总理会晤共同规划。2016 年,中俄企业还签署协议成立教研中心,专项解决列车研发与人员培训等技术问题,彼时中车长客已启动耐寒列车测试,计划 2018 年交付车辆。
![]()
项目取消的核心诱因指向多重现实困境。该项目原预计投资 1.068 万亿卢布,后成本攀升至 1.7 万亿卢布,其 36.5 年的回收期引发俄财政部强烈质疑,认为存在重大财政风险,建议将资金转向北方航道等更紧迫的基建领域。技术层面,俄罗斯当时仅有索契一条 163 公里的奥运配套高铁,且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本国缺乏时速 200 公里以上高铁的自主建设能力。
中国高铁的技术实力早已得到全球验证。截至 2015 年底,中国高铁营运里程达 1.9 万公里,占世界总量的 60% 以上,在复杂地质施工、列车控制系统等领域形成完整技术体系。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项目更实现全产业链输出,其中雅万高铁采用中国标准,融合本土需求打造专属列车,成为海外标杆。这样的技术实力,本可直接破解俄方的技术瓶颈。
![]()
面对俄方决定,中方以 “尊重选择,保持开放” 回应,展现出成熟的大国心态。这种底气源于技术硬实力,更来自全球市场的认可。中国高铁已参与匈塞铁路、中泰铁路等多个国际项目,形成从设计到运营的全流程服务能力,成为 “一带一路” 互联互通的核心支撑。
![]()
1.7 万亿卢布项目的变动,本质是俄方基于自身财政与战略的权衡,而非对中国技术的否定。中国高铁从追随者成长为引领者,靠的是数十年技术攻关积累的硬实力。这种实力不会因单一项目的起伏而削弱,反而会在更多国际合作中彰显价值,成为全球基建合作的重要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