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的夜空再次被美军的暴力行为撕裂,11月3日凌晨4点的那霸街头,一名41岁的餐饮业员工成了最新受害者。
美军海军陆战队高级准尉威廉·拉莫索特在醉酒状态下,对素不相识的日本平民掐脖殴打。当警方赶到现场时,这名美军士兵毫无悔意,断然否认所有指控。
这一幕在冲绳不断重演。从1995年三名美军士兵绑架强奸12岁女童,到2002年美军士兵用打火机袭击14岁少女,再到今天的无故施暴,冲绳民众的伤口一次次被撕开。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治外法权的阴影
《日美地位协定》像一把保护伞,悬在驻日美军头顶。这份诞生于1960年的协定,赋予了美军士兵超越日本法律的特权。
当美军士兵涉嫌犯罪,美国军方有权在起诉前拒绝移交嫌疑人。这种制度设计导致了一个荒诞现象:同一片土地上,两个司法系统并存,而冲绳民众成了这种畸形制度的牺牲品。
更令人愤慨的是,这种特权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存在。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早已收回美军基地管辖权,唯独日本依然保持着这种半殖民地状态的法律安排。
数字背后的血泪
冲绳县政府记录在案的美军刑事犯罪超过6000起。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无数案件在《日美地位协定》的庇护下不了了之。起诉率仅百分之十几的现实,变相鼓励了美军的违法行为。对许多美军士兵来说,在冲绳犯罪几乎不需要付出代价。
![]()
犯罪类型从盗窃、伤害到强奸、杀人,无所不包。而最令人心痛的是交通事故,近5000人的死伤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由于部分美军没有投保,许多受害者连最基本的赔偿都难以获得。
沉默的抗议
面对持续不断的伤害,冲绳民众的愤怒已经积累了半个多世纪。
1995年的少女强奸案引发了8.5万人参加的县民大会,创下冲绳战后抗议活动规模之最。然而,抗议声再响亮,也撼不动日美同盟的铜墙铁壁。
近年来,抗议形式逐渐转变。年轻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艺术家用作品记录历史,学者们建立独立档案库。这些行动虽然不如大规模示威震撼,却在一点点地改变着舆论场。
![]()
谁在纵容犯罪?
日本政府的暧昧态度令人费解。一方面,地方政府不断要求修改《日美地位协定》;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却在刻意淡化美军犯罪问题。
这种矛盾源于日本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在“保护伞”理论下,日本政府选择牺牲冲绳的利益,换取所谓的国家安全。
但这种牺牲真的必要吗?当一国政府无法保护本国公民免受外国士兵侵害时,所谓的国家安全不过是个笑话。用部分国民的基本人权换取国家安全,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觉醒的年轻一代
值得关注的是,年轻冲绳人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父辈的忍耐,开始在国内外平台上讲述冲绳的故事。
![]()
一位冲绳大学生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旁听会议上发言:“我们不是要求特殊待遇,只是想要平等的权利。”这种草根外交正在产生微妙影响。
社交媒体上,“#StopUSBaseCrimes”等标签开始引发国际关注。虽然声音还很微弱,但已经让更多人了解到冲绳的困境。
看不见的心理创伤
除了身体伤害,美军犯罪还给冲绳民众带来了深层的心理创伤。
许多居民表示,夜晚听到英语会不由自主地紧张。父母们教导女儿不要在晚上单独出门,这种自我限制已经成为冲绳人的生活常态。
![]()
更可悲的是,这种恐惧已经内化为冲绳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当41岁的餐饮业员工在街头被袭击时,他承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有整个社区的历史伤痛。
铁打的基地,流水的兵。一批批美军士兵来了又走,冲绳民众却要永远承受这份沉重。
一位冲绳老人说:“我们记得每一个受害者的名字,而美军只记得他们的轮换日期。”这句话道出了冲绳的悲剧本质——在国家利益的棋盘上,冲绳人成了可以牺牲的棋子。
当威廉·拉莫索特否认指控时,他否定的不仅是一次暴力行为,更是冲绳人作为人的尊严。这就是驻日美军的真面目:手握特权的占领军,而非所谓的保护者。
#亚太瞭望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