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没有海,但有自己的潮。
这个“潮”是科技的潮,也是教育的潮、终身学习的潮。
今年,海淀教育大会提出“海淀是所大学校”,建设“学习型海淀”,让教育随时发生成为海淀对未来教育的战略布局。
做终身学习者,必然要从阅读开始。
近日,海淀区“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试点工作推进暨全学科阅读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举办。
会上,海淀区教科院阅读课题负责人张晓玉老师解读了《海淀区“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海淀将利用三年时间,建立一个阅读资源库、一支阅读指导队伍、一批阅读示范校、一个智慧阅读平台……把阅读融入全学科、全学段、全场域。
作为全学科阅读群体课题成员校、海淀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推动青少年读书行动”成员校,十九中一直想在先、跑在前。
学校依托十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沃土,锚定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构建三级阅读课程,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学科阅读“海淀经验”。
01
全学科阅读读什么?怎么读?
十九中13节课告诉你
全学科阅读的“含金量”正在飙升!
在信息时代,阅读能力已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从新课标到新教材,再到中高考命题,无不凸显对科学阅读能力的重视。
然而学校在推进全学科阅读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阅读缺乏学科特色与深度,缺乏有效评价机制,难以科学评估学生阅读素养发展水平等。
那么全学科阅读到底该读什么?怎么读?在十九中教师团队精心打磨的13节高质量学科阅读研究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范本。
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针对课内外阅读文本,通过速读、精读、对比等方法,理清文章结构、准确提取信息。同时还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底蕴。
数学、物理、化学等注重实践探究的学科,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拓展文本,采用标注、提取、转移、分析等步骤,掌握学科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等艺术学科,引入跨学科文本,引领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
![]()
![]()
![]()
扎实有效的阅读课堂,得益于十九中系统、健全的全学科阅读体系。
为了全面落实全学科阅读,十九中进行了前瞻性的顶层设计,确立了“素养导向,思辨视角,贯通融合,泛在可及”的学科阅读方针。
十九中校长刘云霞介绍,具体而言,在学科阅读中,要求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并进行评价、反思和应用,培养学生成为审慎、理性的思考者。
![]()
学校依托十五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对学生进行一体化培养。比如学前启蒙阶段借绘本等培养阅读兴趣、建立图文关联;小学低年级以童话等读物开展活动,高年级引入学科性文本,提升阅读兴趣;初中拓展学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培养高阶能力;高中聚焦研究性阅读,培养批判思考与论证写作能力。
此外,十九中还打破学科壁垒,将阅读材料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纽带,培养学生掌握可迁移的跨学科阅读策略,形成触类旁通的思维习惯与知识整合能力。
以生物、化学、地理跨学科实践课程《校园农场》为例,老师们选择相应的学术论文,并将其精简、提炼成学生能懂的“核心问题+数据表格+结论”版本,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阅读文献、解决问题。项目结束后,老师还组织开展“校园农场方案答辩会”,“真枪实弹”检验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文献应用力。
“跨学科文献阅读把孤立知识点串成网、把被动记知识变成主动用思维,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读文献、析问题、找方案,既应对高考,又培养终身能力”,闫禹老师表示。
![]()
在十九中,阅读早已成为一种无处不在、自然发生的校园学习方式,教室、楼道、图书馆、草坪都是学生阅读的场所。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拿起书本,提升阅读专注力,促进深度阅读。
![]()
![]()
02
三级阅读课程体系
锚定AI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当AI可以轻松给出一个答案,当“AI幻觉”不断侵蚀人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这个时候,教育应该如何做?
十九中给出的答案是,以阅读为抓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集团一体化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下,十九中围绕语言、数学、科技、人文、艺体五大领域,构建了“基础-拓展-创新”三级阅读课程体系。
其中基础课程基于国家课程开展学科阅读,为学生提供专业引领和方法指导;拓展课程以选修课为载体,着力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新课程立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以语言领域阅读课程为例,基础课程聚焦课内不同体裁的文本;拓展课程注重课外阅读,幼小绘本、主题语篇阅读,初中整本书阅读,高中跨媒介阅读;创新课程以创作展示为主,小学开展故事展播、初中开展创新思维演讲,高中则在演讲基础上加入辩论课程。
![]()
“学生在‘阅读内容由课内到课外、阅读形式由输入到输出’的进阶过程中,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和人文素养等,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刘云霞校长表示。
此外,十九中还围绕“六会一特长和国际眼光”的育人目标,不断开发特色阅读课程。
比如围绕“学会学习”目标,十九中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开设了思辨性表达课程。该课程把诸如“刷短视频读名著有哪些利与弊”“要不要把家务布置成家庭作业”“动物园对动物有害还是有益”等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话题搬进课堂,引导学生在批判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辩论。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十九中还以初中语文为突破口,开展覆盖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四大文学体裁的批判性阅读研究。比如《是真?是假?——热点新闻及经典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阅读》选修课,让学生通过阅读近期热点新闻及经典文学作品中观点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文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03
从阅读中来,到表达中去
今年4月,由高二英语老师毛红丽和相晓姣指导,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作品《暴风雨》的英文戏剧,正式亮相。
饰演Prospero公爵的同学还记得初次翻开剧本时,晦涩的古英语台词、复杂的人物情感曾让自己手足无措。
毛红丽老师为了帮助同学们破解这些难题,通过符号标记、文本备注等方式引导学生与原著展开深度对话。毛老师采用双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结构,设计表演词典提炼高频情感词汇,并结合语境明确肢体语言与表情表达,还提出文本视觉化理念以实现从文本理解到艺术表达的深化。
![]()
最终,这部由十九中师生共同打磨剧本、编排动作、设计场景的经典剧目,以全新且极具感染力的形式搬上舞台,并在2025年第十六届“希望中国”青少年戏剧北京市第二赛季决选中斩获金奖。
![]()
正如十九中副校长归韫璐所言,“阅读和表达是一体的,表达是学生从理解到批判再到重构自己观念和思想的过程”。学校通过“阅读输入-理解重构-多元输出”的闭环设计,为学生搭建起了一座通往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的桥梁。
当文字在舞台上获得生命,当晦涩抽象的台词化为细腻丰富的表演,那一刻,深度阅读的意义和价值被无限放大了。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更构建了文本理解、创意转化到舞台呈现或者艺术表达的这种完整的能力链。
除了课本剧展演、戏剧表演外,十九中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多元、自由的表达形式。
在创新思维演讲活动中,同学们聚焦社会热点现象,以人的需求变化为出发点,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迁移 ,一步步实现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和自主探究。
在辩论赛中,同学们围绕前沿议题展开激烈交锋,以多元视角剖析问题本质,将日常积累与深度思考转化为逻辑严密的论点论据。
在日常学习中,同学们把自己的成长故事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由老师进行文字编辑,师生共同完成原创绘本《奇妙的坦克之旅》,丰富了幼儿园的阅读资源。
![]()
![]()
![]()
![]()
经过多年探索,十九中全学科阅读推进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教师学科阅读指导能力明显增强,日常教学逐步“从教走向学”;学生作品从校内展演到校外参赛,获奖无数;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学习兴趣显著增强,学科素养提升,形成了主动阅读、热爱阅读的良好品质与书香氤氲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 | 京教君
素材来源 |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
![]()
![]()
![]()
![]()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